每年教师节来临之际,我总会想起中学的语文老师李平钧。虽然李老师已离开我们多年,但他的音容相貌仍时时浮现在眼前,他对我的知遇之恩,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
李平钧老师是位育中学(当时叫上海市五十一中学)的语文老师,经历坎坷。他曾被打成右派,我读初二时,他成了我的语文老师。 他的头上戴着一顶“摘帽右派”的帽子。李平钧老师文学功底深厚,学识渊博,出口成章,妙语连珠,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他为人谦和,教学严谨,精彩的讲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平钧老师见我喜欢语文,作文写得好,对我特别器重。他为我开“小灶”,指导我如何写好作文。 我至今记得,李老师对我讲,要写好作文要多看各家的散文,少看小说,这是提高写作水平,写好作文的捷径。他还从图书馆为我借来秦牧、杨朔、刘白羽、冰心等一批散文家的散文选给我看。 我如获至宝,认真阅读,短时间就把这些书全部看完。 特别是秦牧的《艺海拾贝》,更是爱不释手,抄录了许多精彩篇章,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 这本笔记本我至今还珍藏着。
李平钧老师叫我天天练笔,每天写一篇文章,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每周给他看一次,他不但认真看,还写了精彩的评语,肯定成绩,指出不足,给我以很大的鼓舞。
从对语文的喜爱,在李老师的指点下, 我萌生了要成为一个作家的理想,文学之梦由此点燃。文学之梦成为我勤奋读书,刻苦写作的不竭动力,我在文学之路上不断攀登。
我18岁参加工作,19岁就在《解放日报》发表了处女作———诗歌《驶向太阳升起的地方》。 以后又创作了连环画《车厢春风》,由师兄俞晓夫、管齐骏作画,如今他们已成为著名画家。 该书一出版就被日文版的《人民中国》选载。1988年,我在市建委工作期间,主编了上海第一本反映重大工程建设的报告文学集《为了上海的明天》,时任上海市市长江泽民欣然为该书题写书名。
1993年, 我从市政府来到浦东开发开放的前沿, 创作灵感进一步激发。先后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浦东之路》《世界在此交汇———上海外高桥保税区20年发展纪实》等一批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和散文先后在上海和全国征文大赛中获奖。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的文学梦想终于实现了———先后加入上海市作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成为一名作家。
圆梦时分, 我忘不了恩师李平钧。您是我的文学领路人,是您唤醒了我的文学之梦。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李平钧老师您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我相信您在天堂一定会听到我的声音。
如今,我已成为古人称之为的“古稀之人”。文学是一生之爱,我仍将以文为乐,以文会友,用手中之笔,讴歌浦东,讴歌我们伟大的时代,讴歌幸福快乐的人生。
实现“作家梦” 难忘恩师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