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克鲁 朱碧恒
我们的叔公郑景康晚年跟我们一起共同生活了十年左右, 他言行身教,给了我们很大影响,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他为人正派、平易近人,一生酷爱他的摄影事业。 他最常说的话就是,要搞好人物摄影,关键是“抓拍”,决不能矫揉造作;优秀的摄影作品不能靠摆姿势,而要在被拍摄对象的动作和表情自然流露出来时,抓紧时机拍摄,才能获得真实的效果。
他平时非常注重学习, 看书读报他从不间断,每天都抓得很紧。一本装订好的新华活页文选,每页都圈圈点点,还加满了批注。 可见他非常注意提高自己的古典文学知识和文化素养。 我们有时笑着说:“叔公,你年已古稀,还孜孜不倦地学习,比我们年轻人还要努力。 ”他一本正经地说:“那当然了,我再不抓紧,难道见了马克思再读书吗?”他常说:“摄影家不仅仅是拿着照相机去拍照, 摄影家还应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鉴赏力,这样他才能发现和摄取事物的深义,选取恰当的角度,把人物和场景拍好。 ”这就道出了他在工作之余,抓紧学习,提高自己学识的用意所在。
他生活简朴, 对自己要求不高,但是他特别关心新华社摄影部的年轻干部,谁有困难,只要来我们家透露一点,他马上就会嘱咐我们:“小朱,快给我取些钱来,帮助他(她)渡过难关。 ”他的工资都是由也在新华社工作的朱碧恒帮他去领的,每次他都吩咐碧恒:“别忘了要帮我去交十元钱党费! ”现在,十元钱算不了什么,但是在那时,大学生毕业后的工资每月只有五十六元,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每月只有三十几元。 十元钱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每月党费交十元钱的人是少而又少的。 但是他持之以恒地交了整整三十年,一直到他逝世为止,从不间断。
他从年轻时起便热爱摄影,三十年代已经成名,当时的名人、艺术家纷纷请他拍照,如齐白石、徐悲鸿、梅兰芳。为此,齐白石送给他一幅虾的画,徐悲鸿送给他一匹奔马的画,并都在画上亲笔题了字。 三十年代中期,他在北京举办了摄影展览会,一举成名,成为中国第一批著名摄影家。 四十年代末他到了重庆,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重视,后经周恩来介绍,他辗转到了延安,走上了革命道路。 他对我们说:“我是我们郑家的一匹黑马。 ”意思是:郑家是封建社会的官宦之家,没有人闹革命,也没有人加入共产党。 而只有他敢于与封建家庭决裂,走上一条光明大道。 他的事业从此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应该说,这与他到了延安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他的摄影对象发生了重大变化。
他到延安不久, 便举办了摄影展览。 毛主席在百忙中抽空去参观,并对他的人像摄影留下深刻印象。 自此他成为党内第一位人像摄影家,中央领导人的正式照片都是由他拍摄的。 毛主席在延安时期、解放战争及建国以后的正式标准像都用的是叔公拍摄的作品,包括天安门城楼上的画像就是根据他拍摄的照片画成的。 解放后,文化艺术界名人的标准像也大都由叔公拍摄, 其中,齐白石留着长髯的那帧照片广为流传,深得好评,既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人像摄影的杰作。
注:郑克鲁是郑景康的侄孙。 郑克鲁、朱碧恒夫妇在郑景康晚年与他重逢相认,并共同生活了约十年,直至郑景康去世。
回忆叔公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