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马君武简历,可谓眼花缭乱。 注有学者、政治活动家、教育家、诗人等等多类标签。 应该说马君武首先是“学霸”,著名学者,学贯中西,文理兼通。 精通英、日、德、法等国文字,曾用旧诗格律译拜伦、歌德、席勒等人的诗篇;编译了《德华字典》等书。《共产党宣言》的纲领,是他首次译成中文,刊登在《民报》上;《达尔文物种原始》(即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也是他第一个翻译成中文, 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在其经历中, 前半段以政治活动家为主,是政治风云人物,《民国大腕》评价他“在晚清革命中的地位不下于秋瑾和陈天华。 ”曾参与起草同盟会章程,先后任孙中山非常大总统府秘书长, 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代理部务、 广西省长等职。 后半段则以教育家闻名,有“北蔡南马”之誉,与蔡元培同享盛名。 马君武和南洋中学渊源颇深, 他作为教育家的二个重要时间节点, 在南洋中学都能找到印记。
第一个重要节点, 教育家马君武的杏坛生涯起步于南洋中学(当时称上海王氏育材学堂)。 那是在1903年,马君武留日一年多刚刚归国之际。 据当年毕业的南洋中学校友朱葆芬(毕业后赴美康奈尔大学留学,归国后任复旦大学教授、教育部技正等职)回忆:“吾班课程,除国文、英文、数学、历史、地理、卫生、体操外,并设有国语、日文……上述课程由王引才、夏颂来、陈景韩、徐研农、梁钜屏、马君武、杜亚泉、王季贞、王立才诸先生分别教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仅是马君武,丁文江﹑胡敦复、胡明复、李登辉等民国大师,作为海归学者回国就业的第一个岗位,都是在南洋中学。 这是和王培孙校长识才、爱才,用心、热心,交友广泛有着直接关系的,此为后话,此处不提。
马君武住在位于大东门的教员宿舍,平日上课,循循善诱,与学生之间接触相当密切。 学校教育成果显著,朱葆芬说:“吾班毕业人数原属不多,计约十人,其中六人先后赴美入大学深造, 一人赴日攻医,余则在国内任教。 ”其后一届的学生周开基(后与胡适、竺可桢等人一起考上第二期赴美庚款生) 对马君武也印象深刻,称其是“当时知名之士”。
另一个重要节点, 则是1927年,南洋中学编辑《南洋中学三十周年纪念册》,马君武作序。 这正是马君武受邀创办广西大学前后。 序言开篇便说:“以吾识上海办教育最有成绩者, 盖莫若吾友王君培孙者。 ”在讲到南洋中学发展后,感叹“自开设育材书塾至今,盖三十一年矣。 其为社会造就之人材,殆不可胜数。而培孙殷殷恳恳。其意气一如当年。初见时,培孙办事务求切实,不为高论大言。凡曾与共事者皆爱敬之。 其待学生,亲厚如家子弟,情意至深。 此培孙之办教育所以有成功。 ”教育家王培孙“办事务求切实,不为高论大言”的品行,也成为马君武专心教育事业后孜孜以求的目标。 从此马君武不再是张园里挥斥方遒的演说者,不再是《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临时约法》等官方法规的起草者,成了创办广西大学、并长期任职的实干家。
许多学者认为, 马君武弃政从教源于其任广西省长期间,与军阀交恶,座舟招袭, 家人死于非命一事。 1922年到1926年的四年里,马君武在政界、教育界徘徊。 既任过北洋政府的司法总长,也任过上海大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校长。 笔者认为,1926年马君武拒不就任北洋政府教育部长,开始正式退出政坛,专心科学教育事业。 自1927年,马君武受邀开始创办广西大学后, 他的后半生便于这所学校紧密相连, 两度出任广西大学校长(1928.10-1936.7;1939.9-1940.8)。
最后,再提一个人———朱少屏。 他是马君武在南洋中学任教时的学生, 志同道合的好友。 后参与发起创办南社,长期担任寰球中国学生会总干事, 在任国民政府驻马尼拉总领馆的领事期间为日寇所害,英勇就义。 1914年6月,朱少屏为马君武刊印的《马君武诗稿》,由上海文明书局出版, 这是诗人马君武留存下来的唯一一本诗集。

杏坛生涯起步于“南洋”的马君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