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老人不擅使用智能手机带来一系列生活不便的问题引发社会关注。但徐汇区纪委监委干部江晨丽身边的老人们却不愁:“有问题一个电话找小江,他们全家都乐意帮忙! ”
学法律的江晨丽和电信领域专家的丈夫吴文巍,2009年起义务帮助身边老人解决上网等问题,2014年自费创办“逗浆网”,系统地帮助更大范围的老人,志愿服务的内容也不断扩大。 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女儿吴可菲4岁就参与到志愿活动行列。
这个乐于助人的一家三口,2018年经徐汇区选送,成为当年211户“海上最美家庭”之一;2019年又荣获“全国最美家庭”,上海获此殊荣的家庭仅有40户;2020年更获评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全国共500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梦是中国梦的基础。 ”虽然平时工作繁忙,业余时间还要服务他人, 江晨丽和吴文巍将志愿服务当作两人的“约会”,一家人一起做志愿活动就是“家庭聚会”,也是对女儿最好的教育。助力跨越“数字鸿沟” 他们已经做了11年
时间回到2009年,彼时江晨丽刚刚跟吴文巍结婚。 一次志愿活动的现场,一位老人前来给手机消毒,攀谈之时老人感叹,虽然自己用的是功能颇多的手机,但实在“不知道怎么用”。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江晨丽意识到,自己使用得得心应手的手机,却让老人跟不上技术的步伐了。 吴文巍是中国电信上海公司的一级专家,江晨丽便带着丈夫“入行”志愿服务领域。
就在这一年,夫妻二人进行了广泛的调研走访,针对老年人集中突出的需求,开始提供手机消毒、测试辐射、家庭网络布线、防通信诈骗、法律咨询等“智慧公益服务”,着力消除“数字鸿沟”。 为了服务便利, 夫妻二人决定公开丈夫的电话号码,成了周围人都知道的“小吴热线”,老人们遇上任何网络技术、 法律专业的问题,一个电话就能获得专业级服务。 不光如此,对一些电话里“说不清”的问题,夫妻俩还会免费上门,现场辅导。
江晨丽家附近的居民陈阿姨,家中宽带已经装了好多年, 可自从女儿出国留学,网络就成了摆设。江晨丽夫妇得知后,手把手教陈阿姨学会联网,后续又在志愿者的协助下, 让陈阿姨学会了视频通话,“可以跟千里之外的女儿面对面聊天了!”
2012年中秋节, 小区好几位空巢老人集体通过网络,与远在海外的孩子们集体过了一次“网上中秋”节,他们都得益于江晨丽夫妻的帮助。 除了一些基础的通讯功能外, 他们还在夫妇二人的帮助下,学会了网络预约挂号等服务:“难怪年轻人抱着手机不肯放,原来网络真的这么方便,多亏了小江和小吴两个好人啊! ”以自身专业为基础 让志愿服务更专业
随着志愿服务内容拓展到20余项,两人有了将所有志愿服务整合成一个网站的想法。 2014年,夫妇联合创办的便民服务网站“逗浆网”正式上线。 考虑到成立网站主要目的是服务大众, 两人想到上海早餐“四大金刚”之一的“豆浆”来给网站命名。可是“豆浆”是行业专业名词,不能注册。两人一合计,把“豆”字改成了“逗”,既是“豆浆”的谐音,也有“逗乐老年人”的初衷。
“逗浆网”的架构由吴文巍设计———网站超简洁、大字体、细分类,内容则由两人商量着逐步丰富:预约挂号、交通查询、日用品比价、团购等实用功能外,也有影视戏曲、报纸杂志、家常菜烹饪等拓展老年人知识面。
如今,江晨丽夫妇不光线上更新信息和活动, 线下每月也要组织一至三次活动,目前服务区域已覆盖全市。在夫妻两人努力帮助下,部分社区已建成智慧健康养老社区。
“专业,还是专业。 ”如今,两人的志愿服务逐步从市民扩大到企业,从服务日常应用扩大到服务科技创新。
据江晨丽介绍,目前正在开展“两个走进”活动,一是走进大专院校和创业园区,传播法律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 二是走进企业,带去新的商业模式、运营技术等。“我有法律背景,先生是经信委专家志愿者,我们想用自己的专业为创新创业做点事。 ”
不光如此,他们还与上海选派的赴西藏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结对,提供法律法规知识和最新信息技术,用志愿服务连起祖国东西两端。“我们推出的智慧供水解决方案,已在西藏完成试点,有望更大范围推广。 ”
(转摘自《新民晚报社区版·家庭周刊》记者 范献丰)

让老人感受网络的便捷与美好
记徐汇区全国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江晨丽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