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双11”还有些日子, 小区边的快递驿站门口包裹已呈堆积之势;看样子, 到“正日脚” 又会有如小山一般“包裹围店”的情形。 几个小哥埋头分拣, 身旁的盒饭也顾不上扒几口; 用他们的话就是“现在正是赚钱的时间”; 看着他们半天都没直一下腰,心里暗想:这月挣几万元有啥不可能?
说到装饰可称“极简”甚至“简陋”的驿站,却有千年以上的渊源;而由无数脸色黑红、大嗓门说话的快递员、驿差酝酿而成的“驿站文化” 更精彩纷呈。 最著名的当然就是杜牧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其中依稀可寻专替皇上跑腿的“皇家快递”身影了。
在没有现代邮政的年代, 朝廷与地方官府的文件、 人员往来都得依靠马匹; 为此专门建立邮驿传递系统。为替换马匹、 人员食宿和补充给养等在驿道沿线设立大小站点“驿站”,设在县城或大一点城镇称“铺”,而稍小且分布更密的为“递”;并规定普通件日行180里、特级件可达300里;而驿站中的“驿差”吃的是官饭,有统一服装、帽子。
随着岁月更迭, 全国各地的一些“铺递” 名称逐渐被当作地名使用,安徽黄山著名旅游景点“西递村”,距徽州府西古驿过道的“铺递所”不远,故称“西递” 便是如此。 更早的公元前223年, 秦朝在江苏里下河的浅洼平原“筑高台,置邮亭,名秦邮”,由此诞生历史名城高邮。 上海当年也有以“铺”作行政区划地名,历经大浪淘沙后在市中心留下一条80米的“馆驿街”; 当年这里是皇家驿站所在地,隔几条街还有一处马园街, 其实就是当年邮差的马场;县衙门就是不远,想像下当年这里人来物往的热闹或与“双11”相差不多。
双11, 真是一个完全人造的节日。 称作“光棍节”似乎有点奚落人的不厚道;但不管怎样,硬在网络掀起一个快递员、 商家和消费者共同狂欢的巨浪;更希望商家因此库存清零了,消费者则喜滋滋地拆包裹、薅羊毛;而腰包鼓鼓的快递小哥能在驿站歇歇脚、喝口水。
驿站今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