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宜修 唐风立
徐家汇街道的嘉汇广场,上世纪九十年代建成时,它是风光无限的外销房, 可随着时间推移,“商住办”的模糊属性让这里渐渐变了味。历经近十年千辛万苦的治理攻坚,这个“乱糟糟”的小区蜕变为邻里和睦、环境舒心的宜居家园:维修资金续筹率在近半年内从30%飙升至90%,这背后,是党建引领下,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三驾马车”的协同发力,更是无数热心业主与志愿者数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坚守。
新居委掌舵领航给小区定下“过日子”的基调
2015年, 周伟刚担任王家堂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时,面对嘉汇广场的复杂局面,周伟深感责任重大。 88户常住居民要面对600户各类经营业态,居住氛围被稀释。 要改变这一切,必须先给小区“正名”———50年产权外销房的大产证上,“商住办”的标注正是所有乱象的根源。
2017年, 在街道与业主们的共同努力下,不动产登记中心正式界定: 嘉汇广场是住宅小区。新业主的小产证上,“居住用途”四个大字清晰明了。 这个消息让老居民们喜出望外,也吸引了更多人前来安家,两年间居住户数就从88户涨到了120户。
解决了属性问题,周伟又牵头推进了两件民生实事:将商用水、 商用电全部改成民用标准。对于违规经营的业态,居委会联合派出所、 城管上门耐心沟通,优先清退了噪音大、安全隐患突出的棋牌室。 随着业态逐渐规范,小区里的喧闹声少了,生活的烟火气浓了,“过日子”的基调就此稳稳定下。
八年攻坚破僵局业委会改选撑起“主心骨”
小区属性明确后,业委会的缺位成为治理推进的最大障碍。嘉汇广场的业委会改选堪称“难上加难”———100 多户居民与500多户公司户诉求迥异,争执不休,改选一度陷入近一年的僵局。 在这关键节点,一批头脑清晰、具备专业能力的业主站了出来,成为新一届业委会候选人的核心力量。业委会主任牵头提出“三七开”折中方案:11人的业委会班子中,3名代表公司户、7名代表居民户、1名统筹协调,兼顾各方利益的方案终于打破僵局。
业委会成立后,在街道居委会的引领支持下迅速进入角色。从矛盾调解到事务统筹,从资金监管到项目推进,业委会班子以集体担当成为小区治理的“主心骨”,被居民亲切称为“小区爸妈”。
物业就位补齐“三驾马车”多方聚力把“糟心事”变成“放心事”
居委会定调掌舵,业委会牵头落实,当专业的龙湖物业入驻后,“三驾马车”正式就位,开始联手破解小区的沉疴旧疾。
物业公司率先启动消防系统全面改造, 更换所有老化管道和设备。而真正让业主重拾信任的,是9台老旧电梯的全面更新工程。这一核心民生项目从调研、招标到施工, 全程都在业委会的监督以及志愿者的参与下推进。 如今,9台新电梯已全部投入使用。
曾经的“问题小区”,变成了如今的宜居家园,嘉汇广场的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居民区党组织的执着坚守、业委会成员们的无私付出、 物业公司的务实担当,还有业主的理解支持,都让这座老小区重新焕发了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