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芊
近日, 随着工人手中工具的最后一下敲击, 徐汇区上中西路55弄小区54号西侧一处盘踞长达20余年的违法建筑被彻底拆除。 这个5.25平方米的“顽疾”曾长期占据公共空间,困扰居民生活,如今在情、理、法交织的柔性执法下, 终于圆满解决。
这处违建由小区54号一楼的业主搭建并使用多年。 去年8月底, 综合行政执法队接市民举报后迅速立案,依法送达《责令限期拆除决定书》, 但当事人逾期未拆。今年7月17日,市民秦先生拨通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2025“夏令热线”进行反映。7月21日,徐汇区人民政府《限期拆除违法建筑催告书》再次送达,拆违进入关键阶段。
综合行政执法队员了解到当事人因病退休、生活困难后,并未简单“一拆了之”,而是联合社区居委干部多次上门,耐心沟通, 讲透侵占公共空间的危害。 同时,为切实解决当事人的实际困难, 街道受理中心劳动条线主动介入, 当天就与当事人电话沟通, 随后带着其需求进行相关岗位的精准匹配,并联系企业请求尽快回复。 第二天, 当事人在居委干部的陪同下前往企业进行面试。 一开始企业由于条件限制并未给出明确回复,但中心人员一而再、再而三地耐心助推, 终于为其争取到物业保安的再就业岗位。 为使后续工作顺利开展,受理中心人员还带着当事人二次前往工作地点进行实地了解,帮助其快速进入工作角色,将当事人的“不确定”变成“踏实感”。 一份稳定的工作,成为化解抵触情绪的“钥匙”,让当事人从坚决反对转向主动配合。在居委工作人员协助下, 执法人员细心安置好当事人生活物品,违建顺利拆除。
城市精细化管理既需要依法治理的刚性,更呼唤“以人为本”的柔性。 从冰冷罚单到暖心岗位, 从对立僵持到主动配合———这场拆违行动超越了简单的空间治理,成为一次生动的基层善治实践。

柔性执法破难题 20 年违建一朝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