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斌(左)正在接待咨询者

社区法官戚垠川参与华泾镇疑难矛盾纠纷的化解现场

徐汇区人民法院“甘棠树下”社区法官王建芬沉入华泾镇为社区群众开展“诉调对接”工作
文/记者 殷志军 图/资料
2025年8月20日,华泾镇冯斌劳模创新工作室迎来五周年华诞。 这个以全国模范司法所长冯斌命名的基层调解团队,五年来累计化解各类纠纷451起,涉案金额超15亿元,成为上海基层治理创新的闪亮名片。 在近日举行的五周年研讨会暨“诉+公+调”联调机制启动仪式上,市司法局、区总工会、司法局等各级领导与社区群众共同见证了这一基层治理标杆的成长蜕变。
创新“诉调对接”模式
2024年底的一个冬日,从澳大利亚匆匆返沪的马小姐在浦东机场焦急万分。 她需要在有限的国内停留时间内完成父亲遗产继承手续。 就在登机返澳前两小时, 在华泾镇“冯斌劳模创新工作室” 的调解室,一场跨越太平洋的远程调解让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成为现实。
“我们紧急联系‘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开通远程视频通道, 让司法服务跨越地理阻隔。 ” 调解员严雪莲回忆道。这场与时间赛跑的调解,正是工作室创新“诉调对接”模式的生动缩影。 五年来, 这样的故事在华泾镇不断上演:为102岁老人床前调解继承纠纷、为海外侨胞开通“云调解”通道、为特殊群体设立“绿色通道” ……工作室用一个个暖心案例诠释着“司法为民”的深刻内涵。
打造多元解纷新格局
工作室成立之初,就确立了“提前分析、主动出击”的工作思路。 领衔人冯斌———这位有21年军龄的转业干部,早在2008年担任司法所长时就敏锐察觉到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化解需求。
“传统的遗产继承需要走公证或诉讼程序, 耗时费力。而‘诉调对接’只要达成调解协议,经法院司法确认就能直接办理过户,便捷省时、不伤亲情。 ”冯斌道出工作室的“制胜法宝”。通过这一模式,15年来华泾镇共化解家庭纠纷1658件, 其中房产继承1389件,涉案房屋价值超60亿元。
随着实践深入,工作室不断升级服务模式。 从最初的个人领衔,到如今汇聚全国模范调解员石顺芳、上海市优秀调解员罗艳红等专业力量;从单一调解到形成“调解+普法+数字赋能” 的全链条服务;从“单兵作战”到与法院、公证处建立深度协作。 这种“协同作战”模式在“外区房产管辖权”难题破解中展现奇效———通过“公证+调解”融合,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效力,一举突破异地执行壁垒。
让法治服务“零距离”
在华泾镇社区各片区,一场场别开生面的“银发法律课堂”正在进行。 工作室组建的民法典宣传小分队,正以“遗嘱公证六大误区” 为切入点,为老年居民详解《民法典》继承编。“我们把法律条文转化为‘居住权代位继承’等案例,让老人听得懂、用得上。 ”调解员罗艳红介绍道。 这种“以案说法”的精准普法,已开展专题讲座20场, 覆盖群众近千人。
工作室的创新不止于此:开通“华泾司法”新媒体平台,让法治宣传突破时空限制;开展“我不再沉默”青少年情景剧普法,寓教于乐探讨校园霸凌;建立“普法反馈台账”,收集群众关心的23类问题实现精准服务……这些创新举措构建起线上线下立体法治网络,真正实现服务“零距离”。
“诉+公+调”再升级
在五周年研讨会上, 全新的“诉+公+调”联调机制正式启动。这一机制深度融合诉讼、公证、调解三方资源,打造“一站式”解纷平台,预计纠纷化解周期将大大缩短。
站在新起点, 工作室正谋划更广阔蓝图: 联合“甘棠树下”社区法官设立“民法典流动讲堂”,在5个片区开展常态化普法;深化数字赋能,优化远程调解服务;扩大联盟协作,破解更多治理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