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经常说“头势”。 吃的食物很甜,就说“甜头势”。 同样的,觉得很苦可以说“苦头势”,很辣就是“辣头势”等。“头势”通常表示程度很高或某种厉害的状态,和普通话词语“势头”的意思有一点相似之处, 但远比后者用得广泛。
何谓“吃头势”? 不妨拿以上海为背景的电视剧《安家》来举个例子。剧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房店长一大早拎着两杯豆浆和四个包子走进办公室, 坐下后她将吸管插入豆浆杯, 两杯豆浆都是一口气喝完, 紧接着四个大包子也被她三口两口就吞下肚, 同事们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 让他们惊讶的是一个姑娘家的吃相和肚量,那么多食物被她风卷残云般地消灭,此可谓“吃头势”。
民以食为天, 生活中当然离不开吃, 但这通常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能让吃成为“头势”的,多半就是胡吃海喝。 记得当年从黑龙江农场返城后, 我们几个曾经同甘共苦过的知青在闵行聚会。 我们是在一个乡镇小饭馆吃的饭,把店里菜谱上的菜叫了一个十之八九,摆了满满一桌子,当时也没数有多少道菜, 后来看拍的照片才知道我们一共点了十八道菜,另外喝掉两瓶白酒, 还有数不清的啤酒, 乃至桌边空啤酒瓶“林立”。这样的“吃头势”就是图一个痛快。
如今的上海,饭店酒楼、面馆点心铺,多到难以计数,但似乎家家都生意兴隆。别的不说,各大饭店每年的年夜饭都要提前好几个月预订才有座, 有些人在饭店吃年夜饭的当晚, 就将来年除夕晚饭的订金给付了, 让其他人想抢先都没门。
上海电视台都市频道有好几档节目每天介绍市内的餐馆饭店, 我看了几个月也没见有重复的内容。 教人如何烹饪的节目也是五花八门,“疯狂的冰箱”“人气美食”“淘最上海”,光看这些美食节目的名称, 就能想象沪上吃货对于美食的热爱, 应该几近“疯狂”。更有那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网民食客,敲一下键盘,再配上几幅他们拍的照片, 就捧红了一家又一家的饭店餐馆。 以前只听说有“追星族”,而上海如今又生出了“追食族”,只要是网红推荐的饮食店,距离再远他们都要去“打卡”。
可能就是因为上海人太注重吃,让一个“吃”字在沪语中几乎成了无所不能的用语。 只要是往肚子里送的,通通用“吃”字做动词,如吃饭、吃酒、吃水;香烟叼嘴里,所以也说“吃香烟”;而费时叫“吃辰光”;开车遇到红灯受阻,叫“吃红灯”;事情办不成叫“吃壁”;受到批评是“吃轧头”;形容一个人很受欢迎,叫“吃价”;最有趣的是,男孩喜欢一个女孩称为“吃伊(她)”,是爱到恨不能把人家吃下去吗?
在上海,不仅“吃”这个字用途广泛, 而且很多常见的食物也被拿来表达各种各样的含义:馒头可以用来指膝盖, 叫作“脚馒头”;油条可以用来批评有错却屡教不改的人,称其为“老油条”;豆腐皮打成结叫百叶结, 常被上海人拿来烧肉或煮汤, 而形容乱搞一气或者捣乱, 上海人就说“乌(乱)搞百叶结”。 此外,有几样食物如果上海人请你“吃”,你就得小心了。“吃辣糊酱”,意为给你一点苦头吃;“吃空心汤团”,就是口惠而实不至,或者有承诺却食言;用弯曲的中指和食指骨节处敲打别人头部叫“吃毛栗子”, 孩子不听话或太顽皮, 父母常常会这样吓唬他们。
上海人的“吃头势”,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得到。

上海人的“吃头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