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旺
“我们想玩音乐一直到80岁……”随着上海市民夜校持续走红,湖南街道社区文化中心这处“宝地”,如今也成为青年夜校的一处重要举办场所。
夜校和青年的“双向奔赴”
每个周末,湖南街道文化中心的排练室总能传来阵阵弦音,“面包乐团”秘书长、乐团大提琴手赵习初会带着20多名音乐爱好者在这里排练。至于团名的由来,赵习初说道:“我们乐团的英文名叫‘WBC(Weekend Break Chamber)’, 而西洋乐器和面包都源于西方, 两者相互契合,我们希望玩音乐像吃面包一样成为日常。 ”
“面包乐团” 正式成立于2023年, 成员年龄主要集中在26到34岁, 最大的成员38岁,最小的16岁,目前一共有98人。刚开始, 成员们找过一处收费场地,每次排练剔除交通成本,每人要支付50元至100元场地费。
是怎样的机缘巧合,让他们来到湖南街道音乐街区? 其实,赵习初原是上海爱乐交响的男高音,通过当时所在合唱团的朋友介绍,了解到徐汇在办青年夜校, 于是尝试联系到团组织,经过协调,很快得到了一处免费的排练场所———湖南街道社区文化中心。
据了解,作为沪上首个“青年发展型音乐街区”, 湖南街道辖区内院团机构集聚,包括上海音乐学院、上海交响乐团、交响音乐博物馆等。“‘面包乐团’被音乐街区独特的气质所吸引,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又可以提供场地供他们排演,这不仅契合了青年夜校的要求,也是一件双向奔赴的事情。 ”湖南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闪烁在音乐街区的“日常”
“非专业选手”聚在一起玩音乐只是“为爱发电”?对于这份“纯粹”, 哪怕是对于定居在北京的“琴搭子”林可悦而言,也从未缺席任何一场排演。
林可悦是乐团主理人与发起人。“我在乐团里主要负责教学指挥和团务。 最早是想在北京成立乐团的,但最终上海‘得票率’最高。 ”林可悦笑着告诉记者,很庆幸能够选择上海, 如今有了固定的场地排演, 成员也渐渐有了归属感,同时,湖南街道的文化氛围与乐团的定位也非常契合。
既有浪漫时期的音乐对话,也有现代作品对音乐新的创意和延展,前不久,在湖南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面包乐团”完成了首场在音乐街区的公演———夏日绮韵·从古典到浪漫,横跨几百年的音乐记忆在那一刻浓缩一室,美妙的旋律在音乐街区流淌。
对于乐团和湖南街道的“深厚联结”,赵习初表示:“和‘音乐街区’这一理念非常一致的地方在于, 我们希望音乐是日常的。之后的演出,我们会分出多个小组进行小编制重奏的排练。 这样, 街道在举办一些小型活动时,我们可以有安排地进行小编制演奏,让音乐的美好不断‘闪烁’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