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秋瑾
每当日落西山, 望着社区中的万家灯火, 我的心中不禁思绪万千,长桥,这块我生活了30余载的土地, 如今已是学校汇集、生活便利、出行便捷的幸福之地。
从1985年定名至今,长桥已经走过39年, 岁月无痕,足迹有印。我出生在长桥,当我开始有记忆时, 妈妈就和我介绍了“长桥”的由来。长桥长桥,因桥得名。“长桥”原名清和桥,后更名为“长桥”。在我的记忆中,最幸福的时光就是读书时期。我学龄前在上中幼儿园成长,后就读于上海小学、 徐教院附中(原名沪闵中学)。 这些学校带给我许多珍贵的回忆和快乐的时光。曾经耳熟能详的“丢手绢”“跳橡皮筋” 是我们最喜欢的娱乐方式, 承载了我儿时的欢声笑语和温暖记忆。如今,教育资源是长桥街道的一张名片,众多学校汇集,包括上海小学、 上汇实验学校、 徐教院附小、徐教院附中、闻名中外的上海中学等。 由于学校师资力量强大,大家纷纷“投奔”于此。幸运的是, 我的儿子目前也就读于上海小学, 他和我成为了校友,续写着我们的成长故事。每当我送他去上学, 看着曾经的母校翻天覆地般的变化, 不禁感叹时代的变迁。
长桥如今已有30多个居民区,走在长桥,总能体会到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一个个居民区在阳光与树影下斑驳沉静。长桥新村是沪上较早的一批工人新村,不少居民的父辈都是附近工厂的职工, 当年风风光光地入住,但终究在经年累月中败给了“面积小”“煤卫合用”等问题。 多年来,绝大多数居民渴望旧改的强烈呼声,也成为旧改工作最好的“助推器”。2023年8月26日上午,在锣鼓声中,几十辆搬家车陆续驶离长桥新村门口,载着居民的“新居梦”启程。 还记得年少时最喜欢沿着百色路散步,牵着爸妈的手,悠闲地逛过琳琅满目的店铺,而如今百色商业街已在潮流中蜕变出“网红打卡地”的风姿。 城市更新是民之所向、民之所盼。
每一位逛过上海植物园,呼吸过天然氧吧的亲历者;每一位漫步于徐汇滨江龙腾大道,小憩于咖啡店, 吹吹江风的休闲者;每一位畅游在徐汇区文化馆,伴随音乐轻盈舞动的年长者;每一位停留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参加各种文娱活动和课堂的参与者,心里都有一幅温情的长桥画卷。 这里,是他们心头永远的那片白月光。 长桥的发展历程,折射的正是徐汇乃至上海迈进改革开放的时代光谱。
岁月悠悠,长桥依旧。 这片承载着无数光阴和学子梦想的土地, 正迈着沉稳而坚定的步伐,不断奋进新征程。生在长桥,长在长桥,我为长桥而骄傲!

时光印记,永不褪色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