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网船浪
文化总是有其延续性的传承。 上了岸的渔民,聚居之处往往有自己特色的命名。沙家浜,清代中叶杨姓渔民最早定居,其后又有李、陆两姓渔民来此,逐渐形成一个十几户人家的小村落,称为“网船浪”。上海松江、奉贤、金山、浦东目前还有“网船浜”的相关名称,嘉兴平湖也有“网船浪”地名。
网船浪地块后来建设了渔民新村。 沙家浜之名,并非来自京剧《沙家浜》———原著《血染着的姓名》 诞生于1957年,1964年京剧《芦荡火种》成型并于当年改名《沙家浜》,而上述1951年的“土地房产所有证”已经出现“沙家浜”的名称。 沙家浜之名来源于“沙家浜港”, 它是华泾港南面一条东西向的小港,2000年填没,筑成了华济路。
沙家浜地块还有个非常值得一提的故事。 1977年,华浦大队开了一条排水河,位置在沙家浜小区北围墙外,一头是黄浦江, 流经印象欧洲、华欣家园两个小区之间,过了龙吴路后沿镇政府北围墙外流入华泾港,终点是香花桥。 据《龙华志》: 香花桥又称永泰桥,俗名寺桥,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建,“永泰桥”传为宋高宗题名。 桥石出自武康,刻有人物山水。 原来是通往关港、 曹行古官道上的主要桥梁,1980年代只剩下三条石桥面。 据老人讲,位置大约在现在770路公交终点站附近。
“宋高宗题名”听起来比较玄,但清朝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有载:“百五园林总辟畦,听莺桥古跨乌泥。 绍兴年代于今远,御笔还留永泰题。”“百五”就是“富埒王侯”的张百五,他随宋室南迁,建宁国寺、筑清和桥(即长桥)、开仓赈济饥荒百姓,尤其开凿长渠使乌泥泾通黄浦,改善了宁国寺以西“八千亩”土地—这块土地是江南最早种植棉花的地方,“乌泥泾+棉花”为黄道婆推动“棉花革命”奠定了基础, 也是上海繁荣兴盛的起点。 这样的人物,能得到皇帝的御笔题词, 也是合情合理的。
听莺桥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呢? 嘉庆《上海县志》讲“(黄母祠)明代两经建废,万历年间张之象又改建于张家浜听莺桥畔。 ”张家浜古河道,大体位置与目前东新港相仿。 听莺桥在清朝康熙年间还存在,当时的诗人高不骞(1678-1764年)《乌泥泾夜寻黄母祠》 中有句“听莺桥畔月,犹照玉人梭。 ”从这一点推测,香花桥、永泰桥、 听莺桥应该是同一个,否则香花桥也不会“桥石出自武康, 刻有人物山水”———毕竟是皇帝题名的。
话题扯回来———历史总在进步,1992年渔民新村周边开发房地产, 以沙家浜港为界, 浜南为75弄、 浜北为38弄;2000年河浜填没筑路。 所以,沙家浜小区目前地址为华济路2号,产证地址是沙家浜路75弄、38弄;地址为华济路2弄27-31号的, 是后期建设近黄浦江的房屋,原标注“无弄”。 江海渔业社居民们住到了沙家浜路75弄;38弄的居民则包括了虹桥路动迁、市解困办分房的居民,也包括支内支疆回沪居民、购房的新上海人等。
作为华泾镇黄浦江沿岸最早的住宅区,政府后来也持续投入,先后的项目包括小区封闭管理、 全面安装监控系统、设置对讲防盗门、建设居民活动室、 重排自来水管、添置公共设施、翻修路面、开辟休闲广场、 迁转煤炭堆场、消除对岸水泥码头噪音、停车扩容、小区综合治理等。
小区居民自治共治也颇有特色,结合外来人口较多情况2003年成立了徐汇区第一个“外来嫂之家”,体现了“网船浪”海纳百川的情结;“绿聚人”议事会,卢伯平、汪关民、江志阁三位社区达人,带领大家拣回当作垃圾的废旧家具、包装盒,细细打磨、变废为宝,做成各种盆景,吸引了董英、钱元喜等一批居民, 也有杨余芳等渔民的后代———据说船上有养花自娱的传统。 在此基础上团队不断向社区议事、 社区参与、社区自治拓展,引领小区综合改造、 垃圾分类、 低碳生活等,达到了“以绿聚人”的目标。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