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青(左)
姜敏(右)和帮困对象朱阿姨
文/记者 徐喆衎 陆翔 李瑾琳
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引领文明风尚,切实发挥道德模范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向大家介绍徐汇区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期望他们的故事能带给人们更多的感动,并把感动变成行动,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建设新徐汇、奋进新征程”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助人为乐模范★
王玉超:以德为先的“热血先生”
他是无偿献血事业的磐石,他是照亮患者生命的阳光。连续七年,他坚持定期无偿献血,累计献血5次、献血量达1000毫升,他以一名青年独有的质朴谱写着人间大爱,向需要帮助的人奉献上一片爱心。他,就是华理附中青年党员教师王玉超,被评为2023年徐汇区道德模范(助人为乐)。
晕针的他终于献血成功
2017年,王玉超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华理附中工作。刚参加工作的他,是一名共青团员,除了潜心教学外,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只要有需要,他总会是最热心的“服务员”。
在他工作的第二学期期末,学校发布了无偿献血的招募。入职不到一年的王玉超看到这个消息时,内心是纠结的,一方面,他想奉献一份“热血”;另一方面,他有严重的晕针症状。以前没有献血就是因为晕针这个问题被劝退了,现在他是一名人民教师了,是一个能用自己的言行引领学生的师者了,是不是应该更勇敢地去面对和战胜这个困难呢?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顶着巨大的心理障碍,王玉超报了名。
200毫升的鲜血从王玉超的臂弯中缓缓流出,第一次躺在血液中心的躺椅上的他,紧张、兴奋、欣喜的心情交织在一起,终于可以献血为社会奉献一份爱心了,旁边守护着的同事也安慰着、观察着他的情况。但是,在即将完成抽血的最后一刻,突然,王玉超的脸色刷白,医护人员立即处理,献血完成了,王玉超却晕了过去。在血液中心的及时救护下,王玉超慢慢苏醒,“血输完了吗?”醒来的第一句话,他在确认自己是否完成了这个任务,当他得到肯定的答复后,长长地舒了口气。这次献血的经历并没有阻碍他继续参加献血,反而使他获得了战胜晕针的信心。他翻阅了专业书籍,也请教了血液中心的医护人员,对晕针有了更多地了解,为战胜它做好了身心两方面的准备。
让自己的“奉献之旅”延续
从那以后,王玉超开启了他七年七次报名、五次献血的“奉献之旅”:感冒了,他说“没事,学校大部队先去,等恢复了我再去”;疫情期间,没有献血要求,他说“如果要报名,马上通知我”;疫情中,他三年没有回过老家,2023年暑假终于可以带着年幼的女儿回家探望父母,但与献血日程安排冲突了,他说:“回家的日程可以随时调整,但是患者用血的需求可等不了”。
这两年,华理附中体育组的青年教师队伍壮大起来,年轻教师在报名献血时还有着担心、焦虑、恐惧,但经过王玉超的鼓励,他们也不再害怕,因为有“超哥”呢。王玉超不仅把这份勇气和爱心传递给了同事,更是将这种爱的责任与自己的爱人一起承担。在他的鼓励下,本来体重未达标的爱人,努力提高身体素质,于去年终于报名参加了其所在单位的义务献血。
“鲜血可以再生,而生命只有一次。”当谈起献血的初衷时,王玉超这样说。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他用一腔“热血”助人为乐,成为附中师生的榜样;他以身立教,用正确价值引领学生;他以德育人,用真实行动弘扬教育家精神。
★见义勇为模范★
王佳宝:梧桐树下,凡人善举传递正义
“人类所有的思考其实都是建立在相信的基础上,我们相信存在正义,而正义一定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王佳宝谈起自己对见义勇为精神的理解的话语,而现实生活中的他就这么经历了一件见义勇为的事件。
2022年11月17日午后,一声“抓小偷”的急促叫喊声打破了武康路上的平静。紧接着又是一声:“快来帮忙,这个人是小偷!抓住他!”原来,是武康路55号的话梅零售店内发生了小偷行窃事件,正在店内的王佳宝听到后,冲出去追赶已经离店的小偷,并在武康路华山路附近将小偷控制住。附近的交警大队辅警见状前去询间情况,并和王佳宝一起将小偷带回店内,要求他归还所盗物品。此时小偷在店员向其展示监控录像时,趁人不备,拔腿沿着安福路乌鲁木齐路方向一路狂奔,王佳宝和辅警见状又立马追了上去。
辅警因追赶速度过快,加之小偷奋力挣脱,导致他重心不稳,被路边的台阶绊倒后撞到树上倒地不起。王佳宝则继续追赶小偷至安福路话剧艺术中心时,奋力一扑将小偷按倒在地,穷途末路之际小偷还在拼命反抗。这时,话剧艺术中心的两位同事见此情形,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与王佳宝一起控制住奋力挣扎的小偷,直至警察赶到,三人将小偷交到警察手中。
最终,王佳宝被授予徐汇区“见义勇为”的荣誉称号,并获得2023年徐汇区道德模范(见义勇为)称号。当被问及面对危险挺身而出的心路历程时,王佳宝这么说道:“当时追逐过程中,并没有太多害怕的感觉,只想着把他抓住……”话剧演员出身的他,在舞台上,经常用表演的方式传达着“见义勇为”的正能量,在生活中,他同样秉持着正义的信念。抱着这样的理念,在目睹小偷企图侵犯他人权益时,他站了出来,也正是有了平凡中的众多个体的参与,“见义勇为”四个字才不那么遥不可及。“危急之时现英雄,平凡之中见伟大。”通过这件事情,王佳宝说自己越发懂得从艺之前,首先要做一个有道德、有担当的人。也因为有着所有为正义付出努力的人们,正是他们的行动,让社会变得更美好。自己作为戏剧工作者,更将会继续将舞台上的热情和信念带到现实生活中,致力于传播正义,弘扬真善美,为社会的和谐进步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
★诚实守信模范★
马文青:解决困难老人“吃饭难”的诚信经营者
马文青,现任上海帆顺餐饮有限公司徐汇分公司总经理。作为一家开在社区的餐饮企业,马文青靠着多年的诚信经营,经常上榜美团人气榜,2023年新闻坊的一则新闻,《不愿留名的爱心饭店》,让大家知道了马文青从2019年了解到长桥街道部分独居困难老人存在“吃饭难”问题,主动承诺免费为老人送餐上门的故事。今年,他荣获了2023年徐汇区道德模范(诚实守信)称号。
“只要我们开着,他们肯定有吃的。”
那时,施老伯的母亲卧床、弟弟身患喉癌,自己又住在离老母亲40公里外,家里吃饭成了大问题,他只得找到家附近的帆顺家宴,和马文青说了家中情况。马文青亲自来到施老伯家里,看着家里患病的老母和弟弟,他当即表示,“放心!你妈妈的事情就是我们店的事,从今开始你妈妈的饭,我们全部包了。”甚至都没有要施老伯一分钱。就这样,在近1300个日子里,每天2顿免费的饭食从未落下,就因为当初的一句简单承诺。“只要我们开着,他们肯定有吃的,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冬天还是夏天。”每天,热气腾腾、可口暖心的饭菜总是准时送上门来。
可在长桥街道,要感谢马文青、感谢帆顺家宴的不止施老伯一家,这几年,马文青累计帮助老人30余户,风雨无阻履行着与老人的每一份承诺。特别是疫情期间,店内所有员工都住在店里,除了参与保供工作,为老人送餐服务也从未中断,用真情守护老人“舌尖上的幸福”。
“做好事做善事,心里也更踏实。”
“马文青不图名、不图利,低调做暖心事,无形中感染着身边的同伴,餐厅员工们都积极加入爱心送餐服务。平时,店里空着的时候,他和员工还上门为那些困难的老人打扫卫生,跑腿买东西,送货上门。老人们总想送他点东西,可他都婉言谢绝了,“做好事,就是不能拿任何东西。”
2023年马文青生了一场大病,经过医院治疗几个月,病情控制住。他说这几乎就是奇迹!而这令马文青更坚定了做善事做好事的信念,“送餐上门,这是我们的份内事,愿多做一份善事好事,心里也更踏实。”现在,他不仅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投身清和星期二新时代文明实践市集,还积极促成所在企业加入“清和敬老联盟”。他以自身行动帮困扶弱,带动周围更多人参与社会公益,广播助人为乐、孝老爱亲的善意种子。
★敬业奉献模范★
苏红如:精益求精护齿有爱
苏红如,副主任医师,徐汇区牙防所口腔预防科主任、儿童口腔科主任。2011年,她承担起口腔预防科工作,投身口腔公共卫生事业,关爱全生命周期人群口腔健康;2017年,她牵头开设儿童口腔门诊,填补了徐汇区公立医院在该领域的空白,至今已为近16万小患者提供专业诊疗;她热心公益,先后带队7次入赣、3次进藏、2次援滇,为中西部贫困地区青少年开展口腔健康科普宣教和为边疆驻守部队官兵送上口腔医疗精准服务。今年,她荣获2023年徐汇区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称号,而她所在的徐汇区牙防所预防儿童口腔科青年团队荣获“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
“第一次看牙很重要”
苏红如一直记得老师石四箴的这句话,特别是孩子,因为第一次看牙所带来的害怕和不安可能伴随一生。作为公认的国内儿童口腔医学领域领军人,老师的言传身教让苏红如不仅在医疗技能上功底扎实、技术精湛,更让她在面对就诊儿童时总是多了更多的耐心和细心。那天门诊遇到一位因外伤造成门牙牙根发炎的孩子,很多医院建议拔牙,苏红如想着孩子恒牙刚长,现在拔牙就意味着终身带假牙,她想了很多办法,终是保住了孩子的这颗门牙。而门诊中的众多小患者不仅成为她的粉丝,更是向她保证将来自己也要成为牙科医生。
口腔预防,全生命周期管理
她负责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徐汇区学校牙防网络队伍,对牙防网络队伍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在全区中小学校开展窝沟封闭项目,使学校牙防质量有了较大提高,连续13年带队深入徐汇区各学校,共为55万人次儿童口腔普查。从孕产妇、婴幼儿的口腔健康全程管理到社区老年人的口腔健康体检,再到企业白领的口腔健康服务,实现了全年龄段的口腔健康管理;利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口腔保健知识普及,科普作品多次获市区奖。
爱洒雪域高原和贫困地区
“汇笑牙防”是徐汇区牙防所的志愿服务品牌,也是苏红如一直坚持的公益事业。她坚持每年为残障儿童提供口腔健康保健服务;先后七次远赴江西黎川县为5000余名贫困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和治疗;她参加“大美西藏口腔健康公益行”活动,为千余名藏族同胞开展口腔健康义诊和健康宣教,更是服务全世界最高海拔的西藏普玛江塘乡村民和最偏远的阿里班公湖驻军部队。义诊路上,她还连续8年资助了多名当地特困儿童。
★孝老爱亲模范★
姜敏:身虽有恙心暖坊间
在徐家汇街道乐山六七村见到2023年徐汇区道德模范(孝老爱亲)姜敏时,却不知她是位年近八旬的视力残疾人,更是位乐善好施、勇于担当的有着近40年党龄的老党员。她常年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故事,在坊间被人津津乐道,她率先提出主动签约电梯加装的事迹,被媒体采访报道。
照顾社区邻里,十年如一日
社区里有一位朱姓的居民,早年丧偶,留下一子,本人又是一位高位截肢的重度残疾人。随着丈夫地离去,生活和经济的双重压力让她一度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整天以泪洗面,不知路在何方?姜敏得知母子俩的现实窘况,毫不犹豫主动上门了解情况。就从这一天,姜敏一帮就是十余年,从打扫卫生、买菜做饭到接送小孩,送院就医,甚至帮困对象朱阿姨的老母生病住院、操办丧事,姜敏都事无巨细,从无怨言。
有一次朱阿姨晚上突发疾病,儿子在电话中告诉姜敏,姜敏放下电话立即叫起丈夫、女儿女婿一起来到朱阿姨家中,把她送入医院治疗手术,住院期间姜敏送菜送饭、替换尿布,悉心照顾;丈夫接送朱阿姨儿子上下学、吃饭就餐,使朱阿姨能安心养病。姜敏不但生活上照顾母子俩,更是在品德方面予以教育,她还出资帮助朱阿姨儿子完成学业,并学有所成。现在,姜敏依旧几乎每天都要去探望朱阿姨,聊聊天、出门走走,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而说起这些,姜敏总说,大家几十年邻里关系,能帮就帮一点,真的没什么的。
助力加装电梯,主动签约舍小为大
得知乐山六七村小区将要安装电梯的消息,居民们奔走相告,但是依旧面临阻力重重。姜敏居住的楼宇是一梯5户,人员结构有较大差别,有90多岁的耄耋老人,也有身患疾病的居民,更有出行不便的残疾人。而姜敏住在一楼中间户,如果安装了电梯,他们家就真的得前有电梯、后有车棚,两面相夹,无论是采光、通风、噪音是整个楼宇中影响最大的。但姜敏想到自己是党员,看着楼上楼下这么多老邻居,她义不容辞率先在协议上签下了她的名字。在居委的支持和协调下,她的行为带动了一楼的其他几户居民,姜敏还是那句话———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是一名党员。最终他们楼栋签约率100%,成为小区里第一家安装电梯的。
姜敏的故事还有很多,居委里最年长的志愿者,疫情期间不顾自己二级视力残疾,帮助社区老年人;关心盲人这一特殊群体,不单上门照顾,送菜送药,还嘘寒问暖,鼓励他们生活,带他们出门游玩,她始终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们要有信心,守望相助,报团取暖向前看……点点滴滴聚沙成塔,涓涓细流汇成大河,姜敏就是这样一位把一件件好事做了一辈子的人,也是一位为党徽增光添彩的普通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