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雾海茫茫的金塘大桥、西堠门大桥、桃夭门大桥、富翅门大桥, 在蒙蒙细雨中,我们来到了舟山群岛中最大的岛组———定海,开始了一场“寻根”之旅。
我妻子的祖辈皆是定海人,但由于从祖父母起,已三代定居上海,父母也均出生于上海。 对故乡的了解,只是从父母的片言只语中略知一二,其余的只能从中国地图中,了解到它是东海舟山群岛中一座小小的海岛。它出现在我妻子的户口“籍贯”栏中,陪伴了她的一生,然而却从未有机会亲近它。
穿越宁波连接舟山群岛的一座座跨海大桥,看着笼罩在烟雾中似珍珠般撒落在大海的大小岛屿,脑中浮现出定海先人当年摇着舢板、驾着渔船出海打渔、 外出谋生的画面。如今从定海出发到上海仅三个多小时的车程,当年的人们却经历了多少海上的风浪颠簸,跋涉到宁波、上海等地谋生。
站在岳母的祖籍地定海古城,却难觅古城的踪影。 小小的城区,唯有东大街、西大街还保留有一些旧式民居,夹杂在新建的居民楼中毫不起眼。所幸在名人故居展览馆的外侧墙上,还绘有一张古城旧貌图。经仔细寻觅 ,竟然发现“徐氏住宅”赫然在目。岳母姓徐,祖上较为富裕,在当地为一大家族, 此处标识应该无误。 可环顾四周,只见楼房林立,哪来古旧宅院?
正踌躇间,忽遇一位定海阿爷, 告知附近还有少许旧宅,并热心带我们前往。 左转右拐, 来到一处墙板遮挡处。透过档板, 看见里面一片废墟,原是旧城拆建之处。 再往前走, 只见一座古宅突兀出现,墙上“保留”二字清晰醒目。叩门探访,主人并不姓徐,但言谈间,似与岳母口中“西门”“水门桥”方位相符。 主人热情邀约我们进屋,我们始得见到定海古宅内貌。房屋为合院式二层小楼,楼上四周有做工精细栏杆围住,庭院中有一深井,还有绿植围绕。 虽年久失修,有些零乱,但当年建成时的风貌依存, 白墙黛瓦,颇具浙江民居特色。
既然找到方位,徐宅应该不远,忽见一房屋中介,灵光一闪:中介走巷串户,何不一问?热心中介带我们来到解放西路,三弯两转走进窄巷柴水弄, 一座古宅出现在巷中左侧,门口还有舟山市人民政府悬挂的铭牌“徐氏住宅”。
铭文介绍,这是一座清代建筑, 建筑面积约504平方米,正屋七间,东西厢房各二间,后罩房八间,均为穿斗式,硬山顶,盖小青瓦,在原定海民居中有一定代表性。
旧宅外观白墙黛瓦,檐角高翘,2000年因内墙门倒塌而修建。 因大门紧锁,未能一窥院内乾坤。我们敲开居民侧门,一探究竟。 旧宅台门处有屋檐遮顶,颇为宽敞,中间有一院落,左侧厢房仍在,右侧厢房已变山墙, 植有树木,后罩房经改建成住宅,左侧有一通道可达他屋。唯有屋顶梁柱可见当年风采。目前徐姓居民仅余一家, 与其聊起“西门”“水门桥”之事,均与岳母所言 一一对应。 然当日之景,业已变为楼房和通衢,再难见当日小桥流水,农田阡陌。
归途, 又经过西堠门大桥,高耸的红色桥梁与周边的山海形成壮观的海天图景。回眸故乡定海, 心中再无遗憾。从此,心中又多了一个精神归宿之乡!

- 标题导航
- 曹立强带队检查防汛防台工作
- 光启无碍 汇爱同行
- 黄酒撞咖啡,这家店有点特别
- 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累计向上海市转办群众信访举报件1182件,涉及徐汇区32件
- 全市唯一!来自“600号”的心理门诊落地社区
舟山定海“寻根”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