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2日,华泾镇沙家浜小区857证居民全部签署了房屋征收协议;8辆大型搬场车的笛声, 象征着居民奔赴新的生活, 也宣告着沙家浜居民区历史使命的终结。
35号楼陆阿姨在沙家浜已生活了64年,她们一家是很早就在此生活的渔民, 家里有一条木船,经常在黄浦江中捕鱼,捕获最多的是鲫鱼。 因为这类的原因,此地原名“网船浪”。
再见,网船浪人“网船”的名字是因为船上装有网具, 可以进行撒网、起网、捞鱼等。 鲁迅先生《苦茶随笔》写有:“家乡名渔家之船曰网船,渔妇曰网船婆。夏秋鱼虾盛时,网船婆蓑笠赤脚,与渔人分道卖鱼虾, 自率儿女携虾桶登岸,至所识大户厨下卖虾,易钱回船,不避大风雨。 ”
“浪”在苏州一带的言里,释意为:“犹上。用在名词后,表示一定的处所或范围。 ”比如,“戏台上”说成是“戏台浪”“凳子上” 说成是“凳子浪”“船上人”就说成“船浪人”。上海历史上有很多称之为“浪”的地名,比如“孙更浪”“陶更浪”“张行浪”,现在的“关港”也曾称“关浪”“关上”。
所以“网船浪人”的意思就是“住在渔船上的人”,在古代也叫“疍民”。据有人引宋朝《太平寰宇记》 说:“疍户多生于江海,居于舟船,逐水而居。 ”有猜测,妈祖就是疍家人。还记得电影《长津湖》里的镜头吗? 伍千里、伍万里就是疍民。
这样的生活, 无疑是苦难交加。 苏州《胜浦镇志》有民谣描述了“网船娘”的生活:“网船娘姨苦凄凄, 夜夜困块冷平基(平基指船甲板)。 日里张鱼拖虾忙,夜里还要捉田鸡。捉着三只臭螃蜞,一早上市换麦粞。 ”
近代的战乱时期, 江浙尤其是江苏地区, 很多渔民撑着小船逃到上海。 由于在岸上无立锥之地,也没有资格入籍,通常形成由各色木船甚至筏子构成的聚居之地。男人可能捕鱼、卖苦力、脚担谋生,女人可能在餐馆、卖鱼卖菜、编竹篮等。 这样的聚居地往往成为混乱之处。
解放后, 国家大规模安排疍民上岸。 有趣的是,1950年初, 东南各省的疍民曾一度被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 但1955年民族识别调查后, 中央认为疍民由于长期融入汉族, 原本疍民的特色语言、 文化风俗都消失殆尽, 因而认定为汉族的一部分。
于是, 疍民们自然就告别了“网船浪人”的旧身份,奔赴了新生活。 比如沙家浜的网船浪人,一部分1955年加入华新高级社,组成水上运输队,1959年转入港口装卸站; 一部分自己集资组队,后来又与闵行(闵行镇)、塘湾(今塘湾镇)的渔民联合组成了江海渔业社, 继续经营水产捕捞。 (未完待续)

- 标题导航
- 曹立强带队检查防汛防台工作
- 光启无碍 汇爱同行
- 黄酒撞咖啡,这家店有点特别
- 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累计向上海市转办群众信访举报件1182件,涉及徐汇区32件
- 全市唯一!来自“600号”的心理门诊落地社区
再见,网船浪;再见,沙家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