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布的诞生与传播
紫花布诞生于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徐汇华泾镇), 它的历史发展与黄道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元朝时期,黄道婆从海南崖州带回当地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在松江乌泥泾传授技艺。 经黄道婆的革新和推广,松江地区的棉纺织技术水平迅速提高, 当地产的“乌泥泾被”名闻天下。 到了明代,松江已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 棉纺织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繁荣,松江府由此成立。 民间有“先有松江府,后有上海滩”的说法。
乌泥泾的印染技艺也很著名。当地出产的扣布、稀布、标布、丁娘子布、高丽布、斜纹布、斗布、紫花布、刮成布、踏光布等,还有印染的云青布、毛宝蓝、灰色布、彩印花布、蓝印花布等,都和“乌泥泾被”一样享有盛誉。
18世纪乃至19世纪, 松江布更远销欧美,在西方世界风行一时,其中尤以紫花布最为流行。
最先外销紫花布的是葡萄牙人。从16世纪起,葡萄牙人便将其销往欧洲、美洲、非洲、日本、印度和东南亚地区。1590年葡萄牙神父杜阿尔特·桑德和亚历山德罗·瓦利尼亚诺在《中国王国记述》中记录了木棉(gossipina):“这种棉可以制成各种衣服,我们常常会穿,这些衣服也被销往很多地区。 ”明清经济史和对外贸易史中经常会遇及的一个外文词汇“Canga”,国内学者一般认为是吴语“江”的发音,指松江布,即对本色土(棉)布的统称。
明清时期,松江府地区属南直隶南京。根据郭卫东《丝绸之路续篇———“南京布”的外销》一文研究,当时出口到欧洲的紫花布,在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里都是叫“松江布”的,后来英国商人才把它改成“南京布”。 这一说法与刘甜、舒黎明《壹棉壹世界:7000年的棉与人》相互印证:当时紫花布运输以南京为主要集散地,经营这种棉布的东印度公司便称其为“南京布”。此后,“南京布”便作为“紫花布”在欧洲市场流通时的主要名称。 由此可见,“南京布”其实并不是特指南京一地出产的棉布,而是泛指以南京为中心的南直隶广大地区生产的棉布———其中以松江府为最主要产地。
从某种角度而言,在当时的紫花布海外贸易领域,松江布和紫花布、南京布是画上等号的。
紫花布既不紫也无花
说起紫花布,人们望文生义,或许认为它是紫色的。 其实,紫花布既不紫,布样上也无花。 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描述道:“由农民织成的家机布,未经加工多微带黄色,特别经久耐用。 ”由此可见,紫花布的色彩并不花哨,除了不漂不染的“本白”,还有老蓝、土黄等单色。 但就是这样一块看似平平无奇的朴素土布,却得到了西方人士的喜爱与追捧。
溯源紫花布的原材料,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有这样的记载:“闽广多种木棉,纺绩为布,名曰‘吉贝’。 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曰乌泥泾。 其地土田硗瘠,民食不给,因谋树艺,以资生业,遂觅种于彼。 ”吉贝是木棉的古称之一。 宋元之后,随着棉花纺织技术的简化与产量的提高,木棉纺织技术因为过于复杂逐渐被淘汰,仅在中国海南部分黎族聚居区保留了下来。 这也能够从侧面解释,从海南黎族聚居区回到上海的黄道婆,带回来了紫花布的技艺。
这一点在崇祯《松江府志》得到验证:紫花布“用紫木棉织成,色赭而淡,名紫花布”。 明代种棉有木棉、草棉两种,花则有白色、紫色之分。 根据《天工开物》记载,白棉花的种植占十分之九,而紫棉花占十分之一。
也就是说,紫花棉是一种天然彩棉,棉花花开为紫色,成熟后的棉果为黄色,纤维细长柔软,织成的手工布未经染色就呈现天然的黄色,经久耐用,其纺织品因此被称作“紫花布”。 (未完待续)

从“丝绸之路”的历史回响到“一带一路”的上海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