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福春
那些天, 每天上午都能看到这位老人。
老人拄一根拐杖, 拐杖下面有四只脚,稳稳当当。 老人依然不敢走动,每跨出一步,都要停顿上一会儿。那一小步也是颤颤巍巍, 要不是前面有一位中年男子不停地鼓着劲, 老人的腿不敢往前迈出。
老人的半边身子不太听使唤,脸上的表情也颇为僵硬, 中年男子的话他总是似懂非懂, 张着嘴欲说什么又出不了声。好在男子明白,他一会儿点着头,一会儿摇着头,指挥着老人按部就班, 一步一步向着前方行走。 走几步,走多远,男子是有计划的。
这显然是一对父子。 儿子做事仔细,却又放得开,搀扶老人出楼道时,小心翼翼,一步一挪。 到了门前空地,便毅然放手,只在老人前面引导。老人时常是走出一步,便不想走第二步,老人是怕摔跤呢。每每这时,儿子并不着急上去搀扶他一下, 就那么站在前面示意:过来。老人不走,男子不动,僵持着,最后,妥协的往往是老人。
小区里的人大多互不相识, 进进出出或开车、或骑车、或步行,来去匆匆。 只是见到他们时, 车辆会减慢速度,脚步会滞缓一下,看向两人的目光里满是艳羡:老人有个好儿子。
一天又一天,老人的坚持有了成效,走起路来稳健多了, 虽说拄着拐杖的手还会抖,走起路来的腿还会颤,但已能一气走上10几步。 许多人为老人高兴,说老人福气好,有这么个孝顺儿子。
也许是老人能够行走了, 这对父子在小区里锻炼的时间相对少了许多,有时一个星期,有时两个礼拜才来到户外。这时,老人拄着拐杖行走虽说还有些颤抖,但兴奋之情溢于脸上,走了一圈歇一会,然后又要走上一圈,久久不愿回家。 儿子好脾气,一边说着:别太累了,悠着点;一边耐心地陪着老人, 直到有人走了过来———那是老人的老伴, 要老人回家吃午饭。 奇怪的是,每每送老人回到家后,儿子也就出了门。 他并不在家里用饭。
这种情况原本也没有引起别人的注意,黄阿姨是无意中看到的。她几乎天天上午, 都会和小区邻居在广场上打太极拳,有时结束后也不急着回家,与拳友们交流拳法,说说家常,直至快到饭点时才往回走, 那多半是家里有人做饭,她乐得轻松一下。事情就是这么巧, 有那么几次她看到这对父子回到家后,儿子随即匆匆离开。这天锻炼时, 她随口问了和老人住一栋楼里的杨阿姨,杨阿姨笑笑,说那男子不是老人的儿子, 是邻居, 早先两家住门对门,男子一家搬走已经几年了。
黄阿姨这一惊真是非同小可,竟然是邻居? 又问:老人没有子女? 杨阿姨回道:是的,老夫妇俩没有子女。 这样的邻居———黄阿姨欲言又止。 事情似乎已很明朗了, 天下有无缘无故的爱吗?
就这么一会儿的功夫,广场上的人都知道了,那位经常陪伴老人康复锻炼的中年男子,不是老人的儿子! 议论声随之而起,说什么的都有。 再见到在锻炼的老人和这中年男子,大家的眼睛里就有了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
中年男子是不可能听不到这些的,或者说,他早就清楚避免不了这样那样的流言。 他依然隔些日子就会出现在这个小区, 出现在小区人们的视野之中,当然,是和老人一起。 他的眼睛只关注着老人, 为老人每一个小小的进步欣喜不已。 老人更是如此,和中年男子在一起, 脸上掩饰不住欢愉之情。 他们不是父子,却又胜似父子。
也许,有些事,只能交给时间……

父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