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 衣
认真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每次同学聚会,都不会“到齐”。 有些人,一直没有参加同学聚会,连他的具体情况,都知之甚少。
若你深层次了解那些不来聚会的人,他们多半是两种情况:“混得很好,并且人很成熟,舍去了无用的社交;混得很差,没有面子参加聚会,也没有社交的欲望。”不管哪一种情况,不参与社交的人,是聪明的,内心是通透的。
层次不同的人, 需求不同, 不必苟同。 扪心自问, 你是带着什么目标去参与聚会的? 是为了见一见老同学, 扯几句? 还是为了看看,大家都混得如何,是不是有人已经发大财了, 能够帮助自己一把? 认同后者的人,应该不少。
刚刚走出校门的时候, 很多同学会互相联系,看看都在什么地方工作,能不能带上自己。 当然,也有一些同学,找到了门路,连续带着几个要好的人,都走上了这条路。
当我们走向社会多年, 经过不同的职场,人生的轨迹也改变了,人的层次就大不一样了。
我们可以想象到,聚会场上,有农民工、老师、公务员、工厂管理员,还有骗子、盗贼、好色的人、酒鬼等。
大家说了说读书时候的事情,然后就“无言以对”了。 说到校园外的事情,就是鸡和鸭一起聊天了。 你说工厂管理多难,有什么技巧;他说扒手的套路多深,甚至会暗中把同学的钱,放到自己的口袋里;她说,保险有多好,使劲推销……这就是很厌恶的“杂音”。
每个人带着不同的目标去参与聚会,可是并没有人满足你的目标,那就注定会失望。 同学之中, 也不乏有混得好的人,甚至是当了大老板,但是你真正求他办事的时候, 他不一定会帮你。 那些喜欢吹牛的人,本事说得天花乱坠,你求他办事, 就会马上被拒绝。 因为他担心“露出马脚”。
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没有必要和不同路的人,捆绑在一起,就是喝酒聊天,都会很尴尬,带来精神上的烦恼。 你非得苟同别人,那么就会被别人的言行举止同化自己,从而一步一步迷失自己。 你有三头六臂,也不能满足一个班级的人的期待,接纳几十条人生建议。
聪明的人,习惯“小聚”,人情更有价值。 不聚会的同学, 是不是已经和同学们断交了? 显然不是的。
很多人,习惯了私聊,也在想办法留住一份私情。 我的高中同学老周, 在班上是学习委员,他在一家公司做销售员,业绩很不错。 老周和三个同学, 一直很要好。 因为这三个同学, 有两个是销售员,有一个是工厂的副经理。 销售员之间,可以信息共享,从而进一步拓展人脉资源,精准地寻找客户;副经理可以安排厂里的采购任务,老周公司的一些产品,就优先安排上了。
古人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说白了,中年人的社交,利益比同学情更重要。 情感的融洽,是获取利益的基础。 经过若干年的社会洗礼,还能常常聚一聚的同学,已经超越了同学感情的层面,变成了合伙人、客户、朋友,形成了利益圈。
有人说:“聚会, 就那么几天时间,何必在乎?”其实,很多大学、高中、职中同学的聚会,要耗费几天的时间。 聚会一两天,在路上就耗费两三天,跨省也是常事。
把注意力放在事业发展上, 选择社交,时间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而不被别人左右。 把钱花在关键处, 才能让自己满意。
说简单点,不聚会,就是一种态度:让过去成为过去, 让将来成为将来。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也团团转。忙着同学聚会, 不如想办法建一个像样的家庭,打造共赢的社交平台。 在这里,也分享几个拒绝参与同学聚会的方法。
其一,距离太远的聚会,你可以直接拒绝,随便找一个借口就行了。 毕竟,同学分别多年,谁都不知道你的具体情况。
其二,距离很近的聚会,你应该找合适的理由,给对方台阶。 比方说,你要加班,早有安排等。
其三,平时,少和不同层次的同学联系,免得在聚会的时候,你抹不开面子。
最后, 恭喜那些从不参加同学聚会的人,你活得通透,学会了拒绝,勇敢地做好了自己。

那些人,缘何不参加同学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