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那阵收拾屋子,翻出了一张尘封已久的交通卡。 那交通卡有些年头,上头贴着几张褪了色的“海宝”贴纸。端详纠结了一阵,想起来是十几年前的玩意了。
当时,住在徐汇区乐山路的我刚刚考上初中。对于整个小学期间活动半径不到一公里的我来说,去一趟博库书城都算是出远门,毋论“远”在长桥的初中。 每当我坐着公交车上学,眼望着天际线逐渐变得低矮,竟能生出一股“思乡之情”来。 每天最盼望的,也就是坐着公交车回家,在终点站看到港汇那两座笔筒似的双子楼,就知道家里有热饭热菜在等着我了。
从终点站到家脚程大约十五分钟,但我家住在七楼, 爬上楼花费的力气远比平地更多。 对于腿脚不便的老年人来说,上下楼梯确实不便。 考上初中后,爷爷便给了我一张交通卡, 叮嘱我回来的路上有几道马路,一定要小心来往车辆。他操着江淮官话口音说:“我老咯, 下楼不好下,你自己家来,我就不去接你了。 ”我知道,爷爷是向往热闹的,他平时最喜欢从窗口向外望着港汇的方向, 只是腿脚不便的他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个滂沱大雨的闷热傍晚,我一手书包、一手伞,手腕上还挂着热腾腾的手抓饼,公交卡便不知何时脱了手。 五十块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笔“巨款”,到家后我遍寻各处不见公交卡踪影,胸口已经是害怕得“山雨欲来风满楼”。通过向同学东拼西凑借了十几块钱坐公交支撑了几天,山穷水尽的我只得向爷爷老实交代。 没想到,等待我的不是一顿劈头盖脸的批评。爷爷只是叹了口气,安慰我没关系。
爷爷重新找了一张交通卡,我仔细一看, 这分明是他自己的那张, 已经有点发黢。他对着灯仔仔细细瞧了阵,拿出社区发的世博会宣传“海宝”贴纸,把交通卡正反面都贴上了,贴得完全看不出原型来。他抬起头说道:“这下看起来像你用的了。”我疑惑他没卡怎么乘车,他说:“我下楼不方便,反正也不出门,你尽管拿去用便是。 ”
我怕再丢卡, 便去买了卡套和挂绳,每天挂在脖子上,再也没丢过。 冬去春来,公交卡开始流行异形小卡, 家里为了上学方便,便把家也搬到了长桥,通行方式改成了自行车,这张交通卡也被塞到了角落里。
今年翻出了这张泛黄的交通卡,回忆瞬间涌上心头。 如今,明珠线成为了3号线,地铁通到了长桥。 徐家汇的环形人行天桥已经完全开放, 行人已不需再穿行马路就能便遍览高楼林立的繁华。 交通卡已经嵌在了手机NFC、二维码里,轻轻一碰、一扫就能上车,再也不用担心丢失问题。 前些日子,乐山居委也召集了业主开会,商讨加装电梯事宜。 不少楼栋已经动工,居民们交口称赞。
爷爷是最喜欢热闹的。 他如果还在,一定会第一个坐上电梯,爬上徐家汇的人行天桥,爬上港汇,从玻璃幕墙望着下方的车水马龙,抬头向南远眺。 本来他的江淮口音听着就带着先天的喜感,再努力杂糅上普通话、上海话,就更有意思了:“叭得了哦,大城市弗一样,徐汇就是好! ”
如果他在我身边, 我一定会响亮地告诉他:“‘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我现在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公仆, 人民的所思所盼就是我们徐汇人前进的方向, 卓越徐汇就是我们徐汇人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 ”
正是这样一个“时时有感动、处处有温情、人人有归属”的地方,才有着生生不息、迭代更新的前景!

一张交通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