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妙瑞
窗外飞过几只叽叽喳喳叫唤的麻雀, 偶尔看见一只小麻雀飞进了我家北窗右边的空调出水管。 那根管子直径大约5厘米, 难怪有时我听到墙上有麻雀叫,推开窗子细察却看不见其踪影,原来它躲进了“地道”里。
窗户与空调出水管间隔1米不到,我和鸟的关系也形成了“一碗汤”距离。家里刚网购了有名的沁县小米2袋,倒出一点散在窗台上给麻雀吃。不是引诱,是爱鸟温度。 发小来访见此情景不明就里,问道你在捉麻雀? 我笑了,都什么年代了,麻雀是益鸟要保护。小时候咱俩在晒台上摇旗呐喊捉过麻雀, 那种日子早就一去不复返啦。老实说,过去麻雀见到人当然害怕,两条细腿在地上一蹦一跳,我离它还有3米远便“唰”地飞走了。 望着飞了的麻雀, 我说还记住祖辈的“世仇”?翻篇了,回来吧。麻雀怎么会信,在蓝天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后来麻雀被列为受保护的益鸟, 它的胆子逐渐大了起来, 我走近它身边仅有半米距离也不飞了,照样在地上跳来跳去。曾经我在苏州河畔上班,单位出门就是河滨绿化道,一天中午我在河边绿地休息, 一只小麻雀好像出生个把月大小, 竟然停在了我的肩膀上,大约有1分钟的时间。我坐着不敢动,闭目养神,任凭麻雀随心所欲,你想停就停, 你想飞就飞。 能让小麻雀信任,知道人不会伤害它,这种“鸟心理”可是我期盼的人鸟和谐情啊。
一天在家听到窗外麻雀叫,我又希望它飞到我的肩膀上停留, 那怕几秒钟也好。雀不来,我就等。何况墙上“地道”里的麻雀已是我的“近邻”, 虽说来的次数不多,但应该熟悉了。每天早晨我拉开窗帘、打开窗户通风,有时天气好,撮点小米撒窗台,清香早餐等雀来。过去这叫诱捕,现在这叫关爱。 那天我在客厅擦沙发,突然听见小房间有麻雀声,悄悄走近一看,嗬,麻雀终于来做客了。 它停在窗台边沿吃食。不敢惊动它,让它知道这里很安全,而且还有美食呢,明白此地就是它的爱心驿站。 一周后见时机成熟,我坐在窗户一侧的电脑旁,静候麻雀的到来。 早晨北窗虽无阳光,但天上很蓝。 空中响起了雀鸣,一只小麻雀飞过来了, 就是前几天的那只,我记住了它的羽毛特征。肚子饿了就吃吧,吃完了跳到我房间来。 眼下我把麻雀错当了自己曾经养过的小狗了, 它当然不会有狗狗的智商高, 但鹦鹉学人话像模像样智商也不低。 麻雀再笨, 放心和害怕总是懂的。朋友老李对我说,那天有一只金丝雀飞进了他家窗口, 原来是邻居养的宠物鸟来串门了。爱鸟者多了,鸟儿的生存环境确实变好了。我期待小麻雀跳到我电脑桌上来,它进屋了,小脚丫踩到了键盘,竟然蹦出了一行字“欢迎、欢迎! ”哈哈,那是我事先写下的迎宾语,刚才电脑息屏了,被麻雀一踩屏幕又亮了起来,麻雀一惊飞出窗外。没关系, 那是它不懂电脑, 我乐见它的探路之行,要说遇到“陷阱”也是预设的友好。
第二天麻雀又飞进我的家。 最后跳到了我的肩膀上,好大的胆子,下回兴许要跳到我的头上来了吧。

麻雀“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