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通讯员 成真 图/资料
今天的我们,是不是还需要一场庙会? 在物质条件充裕、休闲娱乐丰富、信息渠道多元的当下,一场传承了千年的庙会对当代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2023年的春天,“妙汇新生”2023上海龙华庙会给了我们所有的答案。
线上线下联动打卡
“妙汇新生”点亮春日“海派烟火”
从线下来看,从4月29日到5月2日,整整4天庙会期间, 主会场龙华广场参与人数达6.95万人次,其中5月1日达到巅峰, 当日参与人数达到2.5万人次;在分会场周信芳戏剧空间,一周六场大戏,共1200个免费赏戏名额在预约通道开启后一小时抢完, 场场爆棚、场场喝彩;在另一个分会场朵云轩艺术中心里,千年绝技与时尚潮展各有特色, 更有鉴定圈的“老法师”为市民游客鉴宝、导展;同样受欢迎的还有龙华庙会妙游之旅路线,在4天庙会中,共1750人参与了妙游之旅,感受了古韵龙华的文化魅力。
从线上来看,《江南百景图》手游与龙华庙会合作的《龙华游春百景熙》活动反响空前热烈,玩家们在指尖点亮了他们心中最美的龙华塔。
今年是龙华历史风貌区成立20周年,也是龙华庙会申请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15个年头。今年,上海龙华庙会全新启程亮相,带着“妙汇新生”的主题点亮“海派烟火”,这是新时代在上海独具韵味江南美学环境下的一次文化展示。
群众基础是动力,守正创新出亮点
龙华生命力是这样“炼”成的
近些年, 徐汇一直思考在保护和传承龙华庙会的基础上重塑非遗品牌,丰富市民游客的参与体验,让更多的人关注庙会。今年的“妙游之旅”、新品首发等创新就是一系列新的尝试。
不仅轧闹猛,更要看门道。 庙会启幕首日,近三十位游客冒雨在专业导游的讲解下有序体验着“妙游之旅”,从建筑可阅读的角度感受着古韵龙华。“真的是一座千年宝塔啊……”人群中,人们纷纷发出啧啧赞叹。因为这次探寻, 千年宝塔下的海派庙会有了更深远的意义和特别的美感。
“没有想到在上海,还有那样古色古香又吸引年轻人的庙会!”来自苏州的安同学是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研二的学生,作为江南百景图的粉丝,她为了“严大人”一路追随而来,却“误打误撞”第一次走进龙华庙会,感受到上海江南文化里的古风雅韵。
通过新款联名、新品首发,庙会也成为本土品牌与市场链接的沉浸式推广平台。 老凤祥首推庙会专属春日限定美饰“桃夭”;中式盘扣新推桃花精品款式; 徐汇邮政也推出了庙会专属明信片和风景纪念戳, 许多人为了这份“新”与“专属”慕名而来。
深厚的群众基础是龙华庙会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动力与源泉。 对于许多老龙华来说,龙华庙会是一件家门口的大事件。 今年80岁的史阿婆在龙华生活了半个多世纪。 她至今记得,刚刚搬到龙华来时,家门口的河流,高低错落的桥、一望无际的芦苇。 对于龙华庙会最深的感受就是家里第一台冰箱就是从那里买来的, 当时全家人围着这个“时髦货”高兴了很久。 许多和史阿婆一样的老龙华人就这样见证了龙华街区的巨变, 见证了龙华庙会的更新升级;街道文化中心里,表演荡湖船的舞蹈队提前数月开始抓紧排练, 其中有不少阿婆阿姨都是多次参加龙华庙会的“业务骨干”。 她们深情地表示,表演一只蚌、一艘船,再现的是龙华庙会历史上的盛况,非常有意义;对于龙华小学和龙苑中学的孩子们来说,在庙会上诵读一段吉祥文、耍上一段龙舞,更是Z世代龙华人拥抱龙华乡愁、传承华夏文明的独特方式。
今天,人们不再去庙会买生活的必需品,而是享受新时代美好文化生活带给社区的活力赋能, 带给街区的文化滋养。同步成长的更是生生不息的龙华生命力。
主分会场珠成链,留住人群留住消费
以一场庙会体验海派徐汇焕新美好
作为本次庙会的亮点之一,“1+N”主分会场的设置更将单一的逛庙会升级为漫步焕新街区一日游。
上海市民张先生带着两个女儿来参加庙会, 希望孩子们可以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 原先他们只是打算停留在此一两个小时, 最后却一直在龙华区域逗留到晚上。 在“绝技千年———朵云轩木版水印精品展”学习木版水印技艺32道基本工序;在“潮象·上海潮流艺术展”见证百年老字号开启潮流艺术;朵云轩集团旗下博古斋拍卖公司资深鉴定老法师周靖还为他们一家讲解了即将进入拍卖市场的书画故事……看完妙展, 一家人还欣赏了越剧折子戏, 孩子们第一次与东方戏曲之美面对面觉得新奇无比。
更多的游客则通过龙华地区便捷的地铁交通,乘坐11号线或12号线前往滨江地区、衡复风貌区、桂林公园等,感受海派徐汇焕新美好。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陈勤建表示, 重新启动的龙华庙会既保留了传统元素,也有了时代特征,是庙会发展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重建。一个符合当下时代需求,并延续优秀传统的庙会,必将在新时代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