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宜修
家门口的湿地长什么样?
你在徐汇河道边见过鸊鷉、夜莺、螃蟹吗?
徐汇区生态环境局与徐汇政协教育赋能项目日前联合举办“家门口的湿地”主题活动, 意在提高青少年志愿者对身边湿地生态环境的关注, 让更多人加入湿地保护志愿者行列。 当天, 近百位专家、学者、中学生线上参与了活动。
“2022年,徐汇区典型河道水质基本稳定达标,水质持续改善。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的项目负责人朱英说, 河道水生态系统在逐步恢复中。“底栖动物等水生生物多样性逐步提升, 越来越多的河道中出现螺、河蚌、虾等底栖动物;越来越多的水鸟也相继回归,有夜鹭、小白鹭,还有对环境敏感性相对较高的小鸊鷉、黑水鸡等。 ”
在哪里观察河道水生系统? 记者了解到,徐汇区有众多湿地。比如康健园湿地,湿地内修建了木栈道,种植了多种乡土植物和净化水质的水生植物, 居民可以近距离地观察自然。桥下、河边也都是观察鸟类栖息的好去处。
上海海洋大学副教授张东升介绍,2022年,35位市民志愿者参与了徐汇区河道鸟类调查活动,总共发现33种鸟,其中水鸟有8种。调查发现的优势鸟种包括白头鹎、珠颈斑鸠、麻雀、夜鹭和白鹭。 观鸟调查员中有不少中小学生,他们不仅认真记录了发现的鸟种和数量,还对怎样改善河道的生物多样性提出了中肯的意见。
徐汇区河道鸟类调查志愿者徐艺鸣展示小组调查成果: 比起硬质河道堤岸,泥质、有坡度、有植物遮挡的堤岸才更适合鸟类。“在西新港桥,我们拍到了乌鸫喝水的场景,看见了小鸊鷉、夜鹭、白鹭、苍鹭、两只西伯利亚银鸥,还在龙吴路桥附近河岸上发现了许多相手蟹。 ”
据《湿地公约》统计,自1970年以来,世界上至少有超过35%的湿地已经丧失,而且这种丧失正在加速。2023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湿地修复”,强调了修复丧失和退化的湿地迫在眉睫,并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身边的湿地并采取措施,修复退化湿地。
近日,徐汇区生态环境局启动徐汇区青少年“家门口的湿地”作品征集大赛。2月3日至5月3日,徐汇区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青少年可以用摄影、视频、自然笔记等方式,记录家门口的湿地,优秀作品将于“六五世界环境日”期间进行展示。

家门口的湿地长什么样
见过夜莺、鸊鷉、螃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