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记者 奚亮 傅文婧 曹香玉 图/ 资料
超大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上海近年来全力以赴的奋斗目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行政区,徐汇区的人口体量大、来源广泛、结构多元,各类需求复杂多样,这对新时期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升党群服务效能提出新的要求。
今年6月,徐汇区委围绕“卓越徐汇”建设远景目标,提出了“建设新徐汇、再造新徐汇”的目标任务,“新的城区形态”“新的民生标尺”“新的治理方式”“新的精神面貌”……7月,在中共徐汇区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徐汇区委书记曹立强提出,治理要用“心”,引导人人起而行之, 实现“人人享有”; 治理要有“数”,用好科技支撑和基层基础,提升治理数字化的实战能力。
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徐汇区委组织部(区委党建办) 深入到街镇、居民区,在全面总结本次疫情防控中基层的好经验好做法的同时,重点了解基层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针对街镇机构职能需进一步理顺、片区治理需进一步夯实、居民区建设需进一步深化、 居民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数据赋能基层治理需进一步“有感”、参与基层治理的社会力量需进一步多元等问题, 有针对性地制定7大行动、29条的具体举措。
打破基层治理条块壁垒
去行政化、强化统筹集成,面向13个街镇, 徐汇区统一部署了包括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在内的多中心融合提升,做实“邻里汇”“水岸汇”等一站式党群服务站的服务功能建设。
组织部门牵头协调, 条线部门主动跨前,条块壁垒被持续打破,力量、重心不断下沉、下移,围绕融合提升后的党群、民生、营商等10余项服务职能, 徐汇区设置了融合工作部门,切实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工作效能。
在长桥街道, 长桥街道党工委通过“思想政治引领、 邻里党课示范、党建测评强基、社区治理筑垒、头雁队伍提升、攻坚岗位锤炼、党员报到先锋”七项行动,聚焦居民区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动员力, 对准居民区党建工作,指引居民区工作方向。
通过“党建测评强基行动”,对全街道32个居民区开展党建质量测评,客观画像、发现问题、找寻定位、谋求发展,从中解决问题、取长补短、提升质量,推动基层社区工作全面进步;通过“社区治理筑垒行动”加大社区走访,做实社区基础数据库,完善优化居民区“一图一表一档”,为精细治理筑牢底层数字基础。
“领头雁”撬动基层“大治理”
如今,“全岗通”“多面手” 已经成为了徐汇区各个基层社区治理岗位的标配。“书记工作室”“导师帮带”“高校联建”等品牌项目,不断扩容着基层“一把手”的“技能包”,并逐渐成长为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社区“领头雁”。
近年来,以尚艳华、苏嵘等“老书记”为示范引领,徐汇区深入开展“导师帮带制”,打造了一批优秀“书记工作室”。大上海保卫战后,社区工作者队伍进行了一次补充和优化。
根据市委组织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居村干部队伍建设和激励关怀的若干措施》,徐汇区第一时间启动区级推荐选树工作,进一步强化对优秀基层干部的表彰奖励。 邀请13位优秀“老书记”、13位年轻社区工作者代表, 进行结对带教。“老书记”平均教龄5年,平均累计带教51人;13名年轻同志是各街镇社区工作者的优秀代表。
自2017年成立以来,天平路街道的“心聆沙龙”书记工作室,真正发挥了优秀书记“传帮带”的作用。通过带教实操、 案例实训、 学习交流、凝聚力建设等多种方式,帮助新任书记提升能力、解决问题、突破瓶颈, 成为年轻的居民区书记和社工融入社区、适应岗位、学习经验的有效平台。与此同时,天平路街道党工委还制定了社区后备干部培训方案, 坚持全科目与专业化培养相结合,打造“一专多能”的社区干部,将社区党建和基层治理等重点内容纳入社区干部的“必修课”。
“数字赋能”让基层治理更智慧
治理要有“数”,为满足各级多元管理服务需求,同时为基层减负,“一平台”“一张网”等逐渐成为了智慧治理的关键,“治理数字化” 已然成为了必修课。
近年来, 徐汇区通过夯实数字底座、 开拓创新场景、 强化队伍建设、全盘统筹管理等措施,做到四个“实”, 即“数据实”“应用实”“队伍实”“支撑实”,为数据赋能基层治理提供有力保障。
“民以食为天”,为打造一个省心、放心、安心的公共购物空间,长桥市场于2021年进行了智慧型市场建设。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重点对经营及管理设备进行互联互通,对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存储, 对食品安全信息采集上传、 农药残留检测公示、 商品消毒人员安全检测等方面进行投入升级, 为菜市场智能化管理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撑。
“多元力量”激活基层治理新活力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虽说事在人为,但仅仅依靠“一个部门”“一个条线”是万万不行的,社会治理重在“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
徐汇区始终强调, 要做强多元立体的力量, 要求区级部门和街镇常态结对、基本力量分类建库、应急力量及时响应、报到力量各展所长;强调把平战结合的动员机制做强,压实分级领导、应急响应、党员干部下派、社会力量动员等工作责任;强调把管用实用的功能载体做强,依托线下党群服务阵地和线上宣传阵地加大动员力度;同步加强法治、专业、经费、激励等各方面保障。
位于枫林路街道的中山医院,是一所三级综合医院, 每年门诊量520万人左右,日均人流量高达5万人次。人流密集带来的庞大需求,各类不规范、 不合法经营行为多发高发, 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和患者的就医环境。
为此, 枫林路街道党工委专门成立了由区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在整治过程中, 初步探索形成中山医院周边的块区、站区、小区的三区联动治理的载体, 把管业态、 管市容、管治安、管人口、管小区的快速反应体系建立起来并加以完善,与网络管理、 互联网+管理进行有机对接, 把执法与治理从街区延伸到小区,使整治成果得以巩固,做法可复制推广。
“共建”“共治”“共享”,中山医院周边的整治工作实现了基层治理的多元协同治理机制。 利用区域化建设平台, 形成了与整治区域内的中山医院、三航局、物业公司等协商协调机制, 三航局主动关停6家门面和拆除小区200多平方米的违建, 有力地推动了区域单位带头配合支持整治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