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国际顶级放射学期刊《Radiology》(IF=29.014)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曾蒙苏教授团队与复旦大学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 该研究发现5.0T脑动脉TOF-MRA在图像质量和脑动脉远端分支及侧支小动脉的呈现上与7.0T效果近乎相当, 而显著优于常规3.0T成像。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主任曾蒙苏教授为唯一通讯作者, 复旦大学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主任王鹤教授为资深作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医师史张博士和复旦大学在读博士生赵雪莹为该文共同第一作者。
脑血管病变是脑卒中的主要原因,由于其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而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和健康管理的焦点。 筛查方便、诊断准确及精确鉴别是脑血管病变临床管理的重要方向。 基于3.0T的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成像(TOF-MRA)能清晰显示脑血管结构,目前是临床一线的无创脑血管成像技术。 但其抑制背景组织信号不佳,对大血管远端分支和细小穿支动脉的评估无法满足临床需求。 尽管超高场强7.0T的TOF-MRA技术可解决这一短板,但场强的提升使得B1场的不均一性和受试者的生理不适感有所增加。 是否有一个超高场MR在满足高信噪比的同时又不会增大B1不均一性、 改善受试者的不适感?5.0T MR可能是一个解决该问题的合适选择。
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场强TOF-MRA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均随场强增高而增高, 但5.0T的SNR和CNR与7.0T相比并无统计学差异; 在脑血管的比较中, 发现5.0T TOF-MRA对脑大动脉远端分支和穿支小动脉的显示在评分上均高于3.0T, 但与7.0T的评分无显著差异;进一步采用定量指标对三种场强的TOF-MRA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5.0T小动脉的总长度与7.0T无统计学差异,但均明显高于3.0T。
作为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研发专项,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5.0 T高场全身MR成像系统uMR Jupiter 5.0 T在权衡高场强以及全身成像之间的矛盾关系后突破了高场射频技术壁垒, 研制了大孔径多通道体发射线圈, 使全身扫描成为可能。
2021年7月, 中山医院与联影医疗开启全球首款全身 5.0T 磁共振 uMR Jupiter:TA临床试验合作,创造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超高场磁共振新标准,其在颅内血管和管壁成像上也有更清晰的表现。2022年8月31日5T磁共振成像系统获批上市,为后续临床诊疗和研究做出中国标准、发出中国声音。(转摘自“文汇”客户端 作者:唐闻佳)

成像更清晰 改善不适感
全球首台 5.0T 超高超磁共振研究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