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上海市正在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重点场所预防性消毒专项行动,聚焦十大重点场所,通过“人-物-环境预防”,防止疫情扩散,筑牢全社会疫情防控屏障。日前, 有关专家对日常预防消毒中的十大问题进行了解答。
问1: 预防性消毒的作用是什么?
答: 预防性消毒的目的在于“预防”,主要针对人员经常活动区域内的环境或接触的物品、对象等,如公共场所、交通工具、学校、养老院等的空气、公用物品、物体表面、餐具、织物、垃圾等进行消毒处理,杀灭病原微生物,降低感染风险。
问2:日常预防消毒的关键点有哪些?
答: 首先,选择合法、有效的消毒产品,并按照备案的消毒剂(或器械)使用说明书的使用范围、消毒浓度、消毒方法和消毒时间来操作。 其次,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擦拭、浸泡、喷洒、喷雾),同时做好个人防护。 在消毒前,要做好清洁。 在消毒后,必要时要去除残留(部分可自然分解的消毒剂除外)。不要混合使用消毒剂。消毒应遵循一定的顺序,如先内后外、尽量单向等。
问3: 如何做好物体表面消毒?
答: 对于相对清洁的物品,可以使用250-500毫克/升的含氯 (溴) 消毒液或100-250毫克/升的二氧化氟消毒液作用10-30分钟。 对于污染较重的物品,可以使用500-1000毫克/升的含氧(溴)消毒液或250-500毫克/升的二氧化氯消毒液作用10-30分钟。对于严重污染的物品,还可继续增加浓度或延长消毒时间。 对于经常接触的物品,还可以增加消毒频次,如从每天一次增加至每天2-3次。
问4: 如何做好室内空气消毒?
答: 优先开窗通风,推荐持续开窗通风,如果不能持续开窗通风,则应每日上、下午至少各开窗1次、每次30分钟以上。如果不能开窗通风或通风不良,则可使用电风扇、排风扇等机械通风方式。 必要时可使用循环风空气消毒机消毒,并应持续开机消毒。 在使用循环风空气消毒机时,应关闭门窗。 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使用循环风空气消毒机和进行维护,并确认其使用时房间中可否有人以及适用面积。选择空气消毒机时,应查询该产品是否已备案。
问5: 如何做好手消毒?
答: 按“七步洗手法”(内、外、夹、弓、大、立、腕)揉搓,尽量用流动的水,并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时间不少于20秒。 选用含醇速干手消毒剂或醇类复配速干手消毒剂,或直接用75%乙醇进行擦拭消毒。对于醇类过敏者,可选择季铵盐类等有效的非醇类手消毒剂。 在有肉眼可见的污染物时, 应先使用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然后按上述方法消毒。
问6: 家庭常用消毒剂有哪些?
答: 在特殊时期内,选用的消毒剂多为高水平或中水平消毒剂,主要包括含氯消毒剂(84消毒液、二氯或三氯异氰尿酸钠、漂白粉等)、过氧化物类消毒剂(过氧化氢、二氧化氯等)、醇类消毒剂、碘类消毒剂等以及一些消毒湿巾。 衣物、空调、洗衣机、电冰箱等消毒剂不在此列,可保留使用,并加入上述消毒剂。
问7:为什么不能对外环境、对人消毒?
答: 在室外空气中,病毒阳性的概率微乎其微,因为即使户外出现含有病毒的气溶胶,流通空气也会迅速将其分解、稀释、流通,几乎不具备传染性,并且对室外进行喷洒消毒达不到消毒所要求的消毒液使用量、消毒时间,除了浪费人力、财力和破坏环境外,没有任何消毒效果。
在正常情况下,个人外衣携带新冠病毒的概率较小。 设立人行通道等用化学消毒液对人体直接喷洒,因为喷洒时间太短、喷洒量太少,起不到消毒效果,而且化学消毒剂尤其在高浓度状态下,有刺激性和腐蚀性等,会引起人体的二次伤害,甚至会引起呼吸道灼伤、哮喘等症状。
问8: 如何做好垃圾消毒?
答: 对于家庭等社区垃圾,如果没有明确的阳性感染者污染,可正常作为生活垃圾分类丢弃和处理, 不需对垃圾消毒。如果怀疑受到污染, 则应对垃圾喷洒10000-20000毫克/升的含氯(溴)消毒液作用 60 分钟, 对垃圾包装袋喷洒1000-2000毫克/升的含氯(溴)消毒液作用30分钟,对垃圾桶喷洒1000-2000豪克/升的含氯(溴)消毒液作用30分钟。
问9: 如何做好餐具消毒?
答: 首选煮沸消毒15-30分钟,或流通蒸汽消毒 30 分钟。 也可使用250-500毫克/升的含氯(溴)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 再用清水洗净。 需要注意的是,煮沸消毒或流通蒸汽消毒的时间应从煮沸和蒸汽注入开始算起,而非开始加热的时间。 在流通蒸汽消毒时,餐具摆放应有空隙, 不得紧密摆放。 在浸泡消毒时,则应保证餐具完全浸没,其间如有新的餐具放入,重新计算时间。 在消毒前,应做好清洁工作。
问10: 消毒剂可分装后使用吗?
答: 如果日常使用的消毒剂较少,一般建议选择购买小包装的消毒剂,不建议分装后使用,因为在自行分装时易造成污染,而且消毒剂易挥发,开瓶后使用时间较长会导致消毒剂的浓度有所下降。 如果配制成消毒液后确实需要分装,则应做好标识, 避免误服误用, 并尽快用完。
(来源: 上海发布微信公众号)

日常预防消毒“十问十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