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金伟
从前, 我住在毗邻徐汇区的一处高档住宅小区。小区里,香樟与合欢大树拔地而起, 浓密枝叶撑起连片绿荫; 草坪顺着地势起伏,缀着小野花,空气里飘着草木清新,走在其间像置身森林氧吧;楼前小溪潺潺, 物业服务随叫随到。可即便住着这样的房子,作为一位退休独居生活的老人, 我最犯难的还是每天三顿家常饭。
我身体不利索,日常靠保姆阿姨“搭伙”,两人做饭总卡在“尴尬数”:多烧菜就顿顿剩,加热后鲜味尽失;少烧菜又顿顿一荤一素,吃几天就寡淡,还总担心营养不够。 后来听朋友念叨徐汇区的社区长者食堂办得红火,我心里忽然亮堂起来———父母在徐汇区江南新村留的两居室巳空置了两年多, 这不正好能派上用场?说动就动, 我很快收拾好东西搬回了江南老屋。
第二天一早,我揣着老年卡往社区长者食堂走,还没进门就听见阵阵谈笑声,心里顿时暖乎。 窗口里的菜摆得明明白白:清蒸鲈鱼泛着嫩白、炒青菜油亮不腻、炖豆腐肉糜、冬瓜汤冒着热气,全是老人爱吃的软和清淡口味。我试探着打了一份:红烧肉、炒豆苗、番茄蛋汤加米饭。结账时收银员说“12块”,我都愣了———这价格比自己买菜做饭还划算。 坐下后,旁边老爷子主动搭话:“新来的吧?尝尝这红烧肉,炖得透,不塞牙。”我尝了尝,果然入口即化,笑着点头:“太合胃口了! 比家里烧的还对味。 ”
老爷子说他儿子在国外,以前买菜拎几步就歇,炒菜还怕忘关火。 自从有了社区长者食堂,他天天来:早上吃包子、喝豆浆;中午晚上选两三个菜,省事又便宜,还能跟老人们唠嗑。 后来我碰到老同事,他以前总嫌钟点工做的菜没“家味”,如今却天天在社区长者食堂打卡,说这儿的菜有小时候的熟悉味道。
最近,我还在《徐汇报》上看到报道———在2025年度上海全市社区长者食堂服务质量监测中,徐汇区有28家社区长者食堂获评“优秀”,在全市各区中名列前茅。 令我这个徐汇人十分自豪。
现在我也成了长者食堂常客,不用琢磨“今天烧什么”,也不用再心疼剩菜倒掉;去早了还能和老人们聊家常,比在家冷清强太多。 有回街道工作人员来征求意见,我激动地说:“政府真是办了件大好事!上海老人多, 好多孩子不在身边,吃饭是天大的事, 这食堂一开,把我们的心事全解决了。 ”
一顿热饭,暖的是胃,更是孤单日子的慰藉; 一家社区长者食堂,装的是老城烟火,更是城市对老年人的温柔。这样的日子,反倒比住高档小区时更有滋味、 更让人安心。

长者食堂伴我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