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姚丽敏
竹签搭起的伞架裹着无纺布,干冰升华的白雾模拟出气流轨迹,随着自制风洞内风速变化,不同开合角度的伞面展现出迥异的抗风效果……日前,在徐汇区田林三中“重走学森路”结营仪式暨馆校协同实践育人成果展示活动的现场,6个实践小组带着跨越18个经度的思考与创造,将科学探索与家国情怀融入了一场特殊的“成果汇报”。
徐汇区作为首批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一直致力于整合区域场馆资源,探索大中小一体化、校内外一体化、知信行一体化的育人模式。而作为徐汇区“大思政课”建设试点校,田林三中依托“教联体”建设,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的合作早已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初期的深度行走,到沉浸式课程开发, 再到学生自主策划展览,此次“重走学森路”更是以实践为载体,将科学教育与思政教育推向深度融合。
“这不是简单的游历,是践行‘五育融合’的成长之旅。 ”校长李慧清的话道出了活动的核心。 今年暑期,在她的带领下,师生从钱学森图书馆启程,跨越18个经度,途经兰州、酒泉、东风航天城、嘉峪关、敦煌等站点,追寻钱学森“科学”与“爱国”的精神足迹。
成果汇报中,少年们的探索力与创造力尽显。有的小组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实践团一路观察、记录不同站点地形地貌、气候特征与人文风情, 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式,将课本知识融入真实世界;有的小组提出了借助三维扫描技术复刻壁画,让敦煌艺术走出博物馆、走进日常生活的创意方案;有的小组将东风航天城的水火箭实验带回上海,继续深入探究火箭发射的奥秘;有的小组用乐高积木复刻了921发射塔架,更借助精密的传动系统,实现了塔架开合结构的动态还原;还有的小组展示了他们在列车中完成的社会调查———从餐食选择、消遣方式到设施服务,进而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列车展开大胆想象。这些成果无不体现同学们扎实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既是行走实践的结晶,也是学校科学教育成效的最好证明。
“‘学森路’不仅是一条地理路线,更是一条精神长路。 ”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对学生们的探索予以高度肯定,“它在同学们心中种下创新种子,教会我们何为求真、何为报国。”同时,她邀请同学们常回钱学森图书馆走走、看看。

徐汇少年“重走学森路” 交出硬核科学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