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沈艺飞
近日, 随着淀浦路新建工程的正式交付使用, 困扰长桥街道罗秀新村居民及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师生多年的“出行难”问题得到解决。一条曾经拥堵不堪、投诉集中的“堵心路”,蜕变为畅通安全的“顺心路”。
罗秀新村西门通往长华路桥的通道,是连接小区与主干道的必经之路。 因其特殊的“背街小巷”属性,这条通道长期处于管理“真空”———非市政道路,交警执法受限;非小区内部道路,管理权责不清。 多年来,个别车主乱停车、共享单车乱堆放现象屡禁不止,导致通道常年拥堵,剐蹭事故不断,居民和师生投诉连连。
转机源于市委“多格合一”工作的深入推进。 长桥街道将此事列为片区攻坚项目,坚持问题导向,建立“主动查找—逐级吹哨—按责报到—重求实效”的新机制。 片区党委牵头,多次召开专题协调会,组织各方力量共同现场调研。 通过每周片区例会平台,整合治理资源,形成了“疑问共答、难题共商、经验互学、资源共享”的联动格局。
为寻求长治久安之策,街道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一方面,积极配合区级重大工程, 在区相关部门支持下,借助长华路桥改造、新建淀浦路等项目的契机, 从根本上优化区域交通路网, 将通道出口成功接入市政道路系统,实现了“毛细血管”与“主动脉”的顺畅连接;另一方面,展现治理“温度”。 居民区党组织主动为解决居民停车难题寻找出路,最终协调附近一处工地废地作为临时停车场, 有效缓解了停车压力。 同时,小区业委会、物业、居委会“三驾马车”共同倡导实施早晚高峰车辆“单循环”模式(西门只进不出),有效减少了通道内的车流交汇。
从投诉频发, 到如今问题圆满解决, 这条通道的蜕变是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次生动实践。 它的成功破解, 得益于党建引领下多方力量的有效整合,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的转变;得益于“多格合一” 机制下条块联合的高效运转,实现了从“久拖未决”到“快速响应”的转变;更得益于为民解忧的初心与多措并举的温情, 将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了心头、落到了实处。

淀浦路新建工程交付使用
“堵心路”变“顺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