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婆是明朝著名的世界级女科学家。 明朝学者董宜阳《松郡杂记》记载黄道婆“从夫戍海南”“遇赦,夫亡,附海舟归,居故里。”该内容能够与陶宗仪、王逢等的记载互相补充,契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形势,能够较好回答研究者以往的疑问,包括“为何去海南”“怎么去”“是否有丈夫”“如何回故乡”等。
被尊为“先棉”,黄道婆的历史功绩不用赘述。习近平总书记评价说:“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帝王将相何其多,但在百姓头脑中留下记忆的也不过百来号人。李白、杜甫官不过五品,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父子、设计赵州桥的李春,也非大官,鲁班、黄道婆等更是与官无缘。 可见,青史留名与官阶并无本质联系,而是与做事相联系。 ”
由于这样的历史地位,过去700多年间,黄道婆的身世之谜也成为研究对象。尤其是非遗文化倍受重视的情况下,研究者和崇仰者对其身世细节也多有探究。《董宜阳松郡杂记》的相关记载,在之前的相关研究中几乎没有被提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讨的新思路。
一、目前关于黄道婆身世的基本资料
观点不多, 大体可以分为“学界普遍认可的文献”“民间传说”两种。
(一)学界普遍认可的文献
1. 元末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国初时, 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 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 以故织成被褥带帨, 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 未几,妪卒, 莫不感恩洒泣而共葬之;又为立祠,岁时享之,越三十年,祠毁,乡人赵愚轩重立。 今祠复毁,无人为之创建。道婆之名,日渐泯灭无闻矣。 ”
2. 元末明初王逢《黄道婆祠》诗序:“黄道婆,松之乌泾人。少沦落崖州,元贞间始遇海舶以归。躬纺木绵花,织崖州被自给,教他姓妇不少倦。 未几,被更乌泾名天下,仰食者千余家。及卒,乡长者赵如珪为立祠香火庵,后兵废。 至正壬寅,张君守中迁祠于其祖都水公神道南隙地。俾复祀享,且征逢诗传将来。”其诗前几句为“前闻黄四娘,后称宋五嫂。道婆异流辈,不肯崖州老。崖州布被五色缫, 组雾循云粲花草。 片帆鲸海得风归,千柚乌泾夺天造。 ”
3. 张之象《听莺桥重立黄道婆祠记》:“上海西南廿余里,为乌泥泾,故有道婆祠云。道婆者,姓黄氏,本镇人也,初沦落崖州,元贞间附海舶归。 闽广多种木棉,纺织为布,名曰吉贝;而道婆最善是业,州里宗之。 ”
(二)民间传说
张乃清《对黄道婆传说故事的思考》称“搜集到黄道婆的传说和故事20篇左右”,就出身家世、姓名由来、出逃原因大概有五种情况:
传说1:南宋末年,乌泥泾顾姓农妇在黄泥滩草丛中捡到了一个三四岁的女孩,便留作童养媳。 因她没爹没娘,只是黄泥路旁捡来的,大家就叫她黄道囡。(未完待续)

2025-05-26 总第1831期
上一期下一期
黄道婆为何去海南? 又为何回上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