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 老作家徐开垒写的《巴金传》》在《小说界》连载。陈醇如获至宝,准备在电台“小说连播”节目中播讲。 陈醇将有些细节做了点改动,来到李家听取意见,并当堂“试播”,巴金一家人成了第一批听众。
这一年,19集电视连续剧《家春秋》开拍了。
“这本书里所叙述的并没有一件是我自己的事(虽然有许多事都是我看见过的,或者听说过的), 然而横贯全书的悲哀却是我自己的悲哀。 ———巴金”
在电视剧每一集开头,都有一段巴金的话作为引子。导演李莉想请巴老来讲。巴金谦虚地说自己讲不好而谢绝了,并推荐了陈醇。就这样,陈醇接受了任务,虽然每集一段,加上结尾,总共二十段话,其中最短的一段只有八个字, 陈醇不敢贸然造次,遂向巴老求教。在了解了作品的背景后,陈醇决定采用“力求朴实,字字清晰,富有韵味”的“深沉之声”,来“用声传情”。结果获得了演艺界一致好评。
陈醇的播音确有他的独特风格,长白山音像出版社要出一套全国著名播音员的播音与朗诵艺术作品带。 中央电台的齐越、夏青、虹云、雅坤等榜上有名。 上海地区选中了陈醇,并希望他诵读有上海特色的作品。陈醇马上想到了要选巴金作品。他看中了巴金的散文《愿化泥土》。
当这盘朗诵带正式出版送到巴金手上时,巴金当即放听,高兴地说:“读得好。 ”得到了原作者的首肯,应该说,这是朗读者的一分收获。 而这位作者不是别人,却是当代文豪时,陈醇的心情自然不一般了, 他感慨地说:“除了幸福, 更有一种满足。 ”
因为这一盘磁带,激起了陈醇为巴金制作录音带的念头。1978年8月,巴金难以忘却与他相濡以沫生活了三十多年的爱妻萧珊, 花了整整五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写成了那篇《怀念萧珊》。陈醇读完这篇文章,眼前模糊了。 他了解巴金的心情,也明白老人的意思。于是他请朋友帮忙录制了由他朗读这篇文章的磁带。 当他送给巴金后,想不到它竟成了他的“随身听”。看到巴金喜爱,陈醇又先后录下了他朗读巴金其它作品的“音响制品”。 巴金的女儿李小林称其为“百听不厌”。
我不解地问,这么用心的作品为什么不公开出版? 陈醇说:“我录制这些作品的目的, 主要是巴老喜欢,眼睛不济时便于欣赏。”那年春节,陈醇去向巴金拜年。 巴金告诉说,最近又听了一遍《怀念从文》,并称赞他的播讲“比自己写的都好”。陈醇深深为巴金的为人和真诚所感动。
1979年,巴金的小说《家》重印。巴金没有忘记把签名本留给陈醇。 使陈醇特别感到幸福的是,以后又不断得到他的签名赠书。 陈醇没有什么可报答的,只有在各种场合介绍巴金的作品,除了上海,他还应邀去兄弟电台制作专题节目。巴金知道后感慨地说:“谢谢你。 我是读者养活的”。 陈醇被北京广播学院和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聘为兼职教授, 在高等学府的讲台上,他讲解巴金的作品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他常常说,我为巴老只做了作为一个晚辈应该做的事, 而巴老却给了我很多很多,够我用一辈子。(全文完)

陈醇为巴老制作“随身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