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各路记者
今年两会期间,来自各行各业的代表委员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打造人民城市建设的样板。在聆听完区政府工作报告后,多位代表委员围绕城市产业发展、城市更新、养老服务和基层治理等关键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展现了徐汇区致力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决心。
人大代表
张巍:推动大模型深度应用
城市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大局,报告中提出的重点领域重点场所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深化预防式监管、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化解等措施,找准了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抓手,推动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城市态势精准感知、风险隐患主动预警、突发事件及时处置等。
2024年徐汇全区34个大模型通过备案,占全市近60%。这意味着徐汇区以“模速空间”为品牌的大模型生态基本形成。只有推动大模型在各行业深度应用,才能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比如在公安领域,现有的公安信息化产品都值得用大模型来重塑一遍,甚至像毒品标准物质研发这种以前根本不需要信息化支撑的业务,现在也可以通过大模型快速识别新型人造毒品,还能预测未上市毒品。
胡程:展望智能交通与低空经济
2024年,徐汇区承压而上,各方面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徐汇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尤为亮眼,引领全市。这一成绩主要得益于产业的创新和升级发展。与此同时,科创动能不断增强,从浦江实验室到模速空间,徐汇区高站位地服务国家战略,瞄准全国人工智能产业高地精准发力,塑造了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随着智能交通技术的飞速发展,如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汽车、低空飞行器的发展和应用,未来必将改变人们的出行习惯和出行方式。徐汇区应发挥龙华机场的区位优势,开发低空+载人交通应用新场景,如打造与浦东机场等枢纽的接驳服务,以及与上海都市圈内的低空应用试点城市“互联互通”。
张剑:以耐心资本浇灌科创之花
2024年,徐汇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且位居上海市首位。徐汇区数字经济产业同样实现了双位数增长,文化创意和生命健康两个产业率先突破“千亿”规模。
当前培育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需要吸引更多的耐心资本,申万宏源将在投资方面继续发挥积极引导作用,引导中长期资金持续流向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领域。投行服务在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过程中同样非常重要。申万宏源将继续为徐汇区企业提供一系列全产业链条、全生命周期的产业金融服务。
裴大鹏:人工智能产业成绩单亮眼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徐汇区在人工智能产业方向的亮眼成绩单。2024年,徐汇区创成了AIGC创新生态先导区,说明徐汇区在人工智能方向非常有前瞻性,做了非常多的行业探索,对行业的理解非常深,在这个方面一直是奋勇争先,同时也说明徐汇区在人工智能方向持续投入。
徐汇区一定能够在建设人工智能高地的目标上顺利完成,同时也能够在人工智能产业方向上取得更多的丰硕成果。对于商派软件而言,今年将会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公司的营销和内部辅助编程,提升公司内部的营销效率和研发效率;另一方面,商派也会积极布局出海,帮助客户进行国际化拓展。
谭芳:将法律咨询送到企业身边
政府工作报告内容翔实,催人奋进,可以明显感受到我们政府在过去一年为徐汇人民所做的诸多务实工作。作为一名民生领域的律师,我本身也在参与基层工作,比如在乐山新村,我见证了居民与居委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社区治理,也切实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在民生保障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我们区政府可以搭建更好的平台,根据企业的不同法律服务需求,整合各方面专家资源,为企业提供更精准的法律服务,实现一体化法律咨询。此外,扩大相关法律咨询范围,利用新媒体进行法律相关宣传,也可以将法律知识更有效地传递给企业和员工,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未来,我们希望发挥专业力量,在社区治理、民生保障以及营商环境改善方面贡献我们的绵薄之力。
王荣荣:完善全链式养老服务体系
政府工作报告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实”,用翔实的数据来体现工作成果,特别是为老服务方面。对于徐汇区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徐汇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日常监测已连续7年位居全市第一,这也夯实了徐汇为老服务的品质。
报告中提到徐汇区将积极发展银发经济,打造高品质医疗服务体系,保障老年人生命健康安全。同时,社区卫生是最为便捷的医疗资源,养老机构内设的“家庭医生工作室”也可以有效推动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我们将以机构为依托,社区为载体,居家为原点,打造“机构+社区+居家”全链式徐汇范式养老服务体系。
宋萍:筑牢“一老一小”民生底线
社区工作根本上是为了社区居民的幸福生活,关键是要搞好服务,特别是要抓好“一老一小”这两个重点。社区养老服务完善、困难群体帮扶等能直接提升居民幸福感与安全感,让不同年龄段、不同经济状况居民都能在徐汇的社区里安居乐业。
2025年,长桥四村居民区将在基层治理方面重点聚焦智慧社区建设,例如引入智能安防、线上服务平台等技术,提高社区管理效率与安全性;同时,深化居民自治,在加装电梯、停车管理规约等公共社区事务中,持续发挥“三会”应有作用;提升社区文化软实力,以文化为纽带,扩大朋友圈,促进邻里和谐,塑造特色社区品牌,营造充满活力与人文关怀的社区氛围。
李钧:让电力支撑保障助力民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内涵丰富、施策精准,特别是在电梯加装完工数和架空线入地完工方面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国网上海电力将在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民生保障等方面深入践行国企“六个力量”,持续强化电力支撑保障。在2025年,徐汇电网预计投入4.5亿元,重点增强电网的应变力、防御力和恢复力,加快构建更具韧性的新型电力系统,提升电力系统的整体韧性。
国网上海电力将加强业扩报装提速增效,确保徐汇滨江传希科技等一批重大工程如期送电。充分发挥营配融合网格化服务优势,全力支持老旧小区电梯加装等民心工程。
狄建忠:推进医联体建设惠及民生
面对当前变局,区域发展要放在上海发展大局中,这不仅仅需要我们加紧谋划,下好抢得先机的先手棋,更需要我们精准地落子“关键手”———抓住那些具有隐蔽性、唯一性和创新性,能够在关键时刻改变棋局走向的关键节点,新质生产力便是其中之一。
作为徐汇区人大代表,我将进一步做好六院优质医疗资源与市八医院深度合作、对接的可能性,充分发挥市六医院的品牌优势,推进区域合作和分级诊疗,发挥徐汇的医疗资源优势,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让徐汇百姓得实惠,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更好地服务所属区域市民,解决市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李飒:引聚消费,融资源促发展
整个报告数据详实、成绩亮眼,听完后也很振奋人心。2024年,徐汇区落实上海五大中心建设,落实市委对徐汇的功能定位,体现了徐汇区政府迎难而上,奋力一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徐汇区拥有丰富的商业和文旅资源,2024年政府在推动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上海南站高铁站一月份已开通,周边旅客到徐汇变得非常便利,所以针对“流量经济”,要做到从“流量”到“留量”。政府需要持续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通过线上线下多维度,不断将文旅目的地转换为消费目的地。
政协委员
王佛:外资企业在徐汇迎来新机遇
政府工作推进扎实,政策连贯且具有策略性,为落户徐汇的外资企业提供了信心保障,也让企业对未来发展充满美好期待。徐汇区在民生改善、城市治理和经济发展等三方面高度注重质量提升,这与其城区能级和核心功能相符。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相关政策导向十分明确。为响应政策号召,公司去年在徐汇区投资建设了研发中心。接下来,公司将持续加大在中国的研发资源投入,引入更多先进技术和专利,加速成果转化,使产品更好地满足中国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实现与本地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同时助力区域消费市场的繁荣与发展。
乔宇:人工智能赋能城市治理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近年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技术开辟了发展通用人工智能的新路径。徐汇区在人工智能领域布局早、规划实、基础扎实,有着深厚的科创积淀,已取得先机。
未来人工智能在城市治理、医疗、教育等领域将发挥重大作用。徐汇区应充分发挥在人工智能科创高地和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高地方面的双重优势,打造标杆性示范应用,引领技术突破与落地。
张荣平:助力徐汇企业扬帆出海
政府工作报告中,亮眼的数字背后都是切实的成绩,过去一年,徐汇在打造自己的产业品牌,以及民生保障等方面都取得了耀眼的成绩。
创新发展文化产业,支持头部企业拓展海外市场,这方面徐汇绝对有优势,比如说国际化的优势、金融的优势、科技的优势。徐汇有很好的资源禀赋,可以打造一个全方位服务平台,帮助徐汇的企业到海外去拓展市场。
作为区青联副主席,此次也把青年工作的思考带到了区两会上,我们将利用好青联这个平台,进行全国青联、市青联和区青联三级联动,鼓励更多青年委员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
高峰:助推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
2025年徐汇将发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持续做强“徐汇文化C圈”,筑牢文化核心竞争力,努力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高地。这体现了徐汇区对文化产业和文旅融合的高度重视。
作为一家国有文艺院团,在助力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建设和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方面,上海爱乐乐团始终秉持创新和责任感,致力于用高雅艺术为城市注入文化活力。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城市文化的连接纽带。为促进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可在街区组织更多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如户外音乐会、主题艺术展览、文化沙龙等,让音乐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吴巍:增强科创动能,完善产业生态
报告中提到的政策创新、空间规划、人才培养、金融支持等方面,都彰显了徐汇区政府在推动产业升级方面的决心和成效。例如,徐汇区建立了上海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打造了包括生成式AI在内的多个创新生态先导区,并且在人才教育方面设立了上海创智学院,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当前,前沿科技如人工智能正引领产业变革,徐汇区不仅在AI领域形成了系统的服务支持体系,还在智能终端、低空经济、绿色经济等多个新兴领域明确了发展方向,构建了更加完善的产业生态和服务体系。
张庆玲:推进公共空间适儿化建设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我特别注意到2024年徐汇区入选全市首批儿童友好先行实践区,这是非常值得称赞的。对于未来公共空间适儿化建设,建议,在“十五五”规划编制过程中,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其中,与徐汇区的目标指标、重要任务和重要项目紧密结合,以增强儿童友好举措的普惠性和可达性,并建议将助力儿童友好的举措纳入徐汇区各部门的规划中。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可以在邻里汇“生活盒子”、儿童之家拓展等建设中,增加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活动的“微空间”。同时,创新适儿化改造方式,结合各类公园绿地和体育设施改建,打造一批“让孩子们跑起来”的活动空间。
俞进:培养公众城建参与意识
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工作者,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徐汇区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产业定位已经非常明确。我们要大力支持重点产业,并确保产业空间落地。以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带动,形成集群式的发展。徐汇区资源丰富,功能也非常多元,拥有历史风貌区、城市中心区、新兴技术开发区、滨水活力区以及大型居住社区等多种功能区。
2024年徐汇区从15分钟生活圈的样板到全区推广,再到后期的评估,一整套行动措施都深入贯彻了人民城市的理念。未来不仅要做好硬件服务设施的配套,更重要的是培养公众的参与意识,共建共治共商,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参与感。
李志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通过做优“1+1+N”科学教育模式,强化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赋能作用,并加强与国际STEM教育的交流合作。徐汇区在这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与多所高校展开深入的STEM教育实践合作。
以上海商学院为例,我们虽然是一个文科类高校,但部分专业同时招收理工科背景的学生。跨学科的教育训练,让他们在学习文科专业时,学习效果更好,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全面深入。这种融合教育的理念同样适用于初高中教育阶段,将STEM理念尽早植入学生的思维训练中,有助于他们未来更灵活地选择专业方向,不应过早地被简单区分为文理科。
陈敏:聚焦群众需求和民生福祉
政府工作报告给我们传递了承压而上的创新思维,自己对文旅商体展融合互促比较感兴趣,一直也很关注这个板块,后续也希望能在文旅商体展与数字创意产业融合转型方面做出一些有积极意义的工作。今年我提出在徐汇区中山西路与凯旋路交叉路口采取“控右”措施,主要是考虑到工作日早高峰时段,在这个交叉路口时常发生右拐机动车与直行行人及非机动车合流交织、通行效率低、存在安全隐患。
自己作为律师,一定要做好本职工作,积极践行律师社会责任,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律师,继续公益普法,提升大众的法律意识。
马伊琍:打造徐汇特色文化名片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的文艺创作是始终肩负着记录时代和传承精神的重大使命的。徐汇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是徐汇打造文化名片的重要基础,我每次走到有历史的大楼前,都会驻足仔细阅读关于大楼历史的铭牌,甚至用手机查阅更多的背景资料。徐汇的每一栋历史建筑都承载着人们的故事和情感,徐汇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就可以成为其文化发展的优势。
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是一座孤岛,《爱情神话》带火了徐汇的衡复风貌区,《繁花》让黄河路出圈,而《我的阿勒泰》也让新疆的大好美景走入人们的心中,这些都说明文艺作品需要具有代表性的场景来承载故事,使得不同地区的特色深入人心。通过打造徐汇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与坐落在徐汇的市级院团深入联动,举办具有徐汇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徐汇可以汇聚艺术展览中心、剧院、创意市集等多种文化业态,为市民打造全方位的文化消费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