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馥清
“访西溪人文, 悟写作真谛! ”当我们面朝奔腾不息的泰东河,背倚海春塔影牌坊,在摄像机前齐声呐喊时, 那声音响彻云霄, 惊飞了身后海春轩塔上的白鸽, 惊醒了晏溪书院三位先贤的灵魂,晏殊、吕夷简、范仲淹缓缓步出讲堂, 手拈胡须,颔首微笑,面露欣慰,此地文风蔚然,甚好,甚好!
那一刻, 作为归乡参与某写作训练营的队员, 作为曾亲历过西溪古镇沧桑巨变的老乡,心中的自豪,像那烟花般腾空绽放,绚烂而耀目。
两日一晚,我们紧随团队步伐,在导游的引领下,深入西溪肌理,多维度解读西溪这部“大书”。说实话,作为曾经在此生活了三十年的土著,终于明白,“梧桐叶茂”方引“凤凰栖息”,东台西溪以它独有的魅力,吸引了省级权威媒体写作训练营的目光,共赴此间采风授业。
晨曦初照,从一碗地道的鱼汤面,开启新的一天。 品尝过享誉大江南北的美食后,我们步入发绣馆, 倚在绣娘的绣架前,瞅着她们飞针走线,滚、施、缠、套、接、切、扣,针法之多令人眼花缭乱, 那些挂在墙上的绣品图,花鸟鱼虫,古代四大美人,百兽之王,仿佛呼之欲出。 穿过犁木古街牌坊后, 仿佛一脚踏入北宋。走进盐仓监, 我们跟着先民煮盐,一层草木灰,一层盐土,再覆一层草木灰,一层盐土。 将渗出的卤水, 倒在烧热的铁盘上,在“呲、呲”的腾腾雾气中,海盐结晶而出! 梨木街上,我们跟随范仲淹的足迹筑堰捍海,其为民请命、 不惧生死的形象跃然心间。在海春轩景区, 仰望千年古塔,耳畔仿佛传来阵阵海浪喧哗,海风拂面。 我双手合十,向这千年前的航标致以崇高的敬意。夜幕低垂,光影交错间,我们又沉浸在董永与七仙女的爱情传奇中,享受了一场视觉与情感的双重盛宴。
酷暑难耐的午后,我们相聚于翠竹掩映,书香四溢的晏溪书院与西溪讲堂,聆听鲁迅文学奖得主庞余亮老师, 以《故乡》为例, 细说写作技巧与素材精粹,“文学是盐不是糖”,“就像西溪的海盐一样,文学是从生活的数吨海水中提炼出来的”。 国家一级作家张晓惠老师则以“文字是生命中绽放的花朵”为题,结合自身创作经历,分享素材搜集之道,纪实与报告文学之别。“不放过任何一次心动的机会,当你心疼、心酸之时,再动笔来写。 ”学员们或聆听,或笔记,或录像,课后踊跃提问。 那些写作中的困惑,迷茫,不知不觉间逐一化解,那种心灵上的升华,收获满满的愉悦,真正让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深刻体会到晏殊创办书院的深远意义。
这届写作训练营, 以线下采风之形式, 给文学爱好者构筑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 不乏写作有大成者。 同学们在就餐期间,餐后休息时,互加微信,赠书签名,交流心得,共享资源,更对女性写作与家庭平衡的探讨产生共鸣。 在懂你的人群里散步,有种心灵合一的愉悦。
于台城生活的三十年,西溪的记忆碎片, 在此番文学之旅中汇聚成册,恍然间,它已不再零落, 而是一本厚重的竹简史书。 我们以文学爱好者,与旅者的双重身份,以敬畏之心,翻开这页页历史, 对东台西溪的非遗文化、 海盐文化、 孝亲文化、爱情文化有了全新的认知,对这场心灵契合的文学之旅,亦满怀感激与欣慰。
阅读西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