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姚丽敏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184个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位育中学成为首批入选的学校之一。 据了解,位育中学早在2020年就将芯片科技教育纳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在探索未来教育的道路上以其独特的芯片科技教育模式,勾勒出一幅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鲜活图景。
课程设置:多元融合,开创芯片教育新篇章
2020年, 位育中学在全国首创高中阶段“芯片科技教育”特色课程,并将课程建设作为学校校本特色课程中的重点项目予以推进。在课程图谱上,从“惠及全体、夯实基础,尊重兴趣、给予选择,鼓励冒尖、支持拔尖”出发,构建满足基础需求、兴趣发展、特长培养的课程群,建成融通“双新”课程体系的“芯片科技教育”特色课程群落。
通识普及课程将“数字逻辑芯片”“电路搭建”融入通用技术学科课程,旨在为全体学生夯实基础知识。针对有特定兴趣的学生, 学校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 为他们提供深入探索的机会。对于特别突出和有兴趣的学生,学校专门开设如《FPGA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与仿真》等专项课程, 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学生的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学科类杂志上发表。学校还着力开发线上慕课课程,建立芯片科技教育的课程资源库,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师资建设:跨界合作,培养创新导师团队
校园里,一支由数学、物理、生物、化学、计算机等多学科明星教师组成的团队正与中国科学院的院士、 专家紧密协作,共同开发和实施芯片教育课程。这些教师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有深入的研究,并且能够在跨学科教学中,将复杂的芯片技术“降维”至高中生的认知水平。
位育中学党委书记、 校长王亦群介绍, 为将最前沿的芯片技术带入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潜能, 芯片教学“天团” 不仅构建了必要的“软件模组”, 即芯片科技教育课程体系,还开发了校本化的课程方案、讲义和学生学习手册。 这些课程内容涵盖从芯片理论基础到芯片创新应用的各个方面, 与国家战略性科创方向的转变和高考“综合评价体系”的改革新要求紧密相连。
此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团队还运用“芯片学习导师制”、课题研究小组以及校外教师学习社区等多种方式,全方位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跨学科教学技能。
学生体验:实践互动,激活科技创新之火
2021年,学校建立“芯动位育”科创学习体验中心,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实验器材,为学生提供一个接触真实芯片制造和应用的平台。 在这里,学生不仅能听到理论知识的讲解,更能亲手参与到芯片的设计和制作,体验从零到一的创造过程。
通过学习、 探究、 实践、课题、实验、论文等六个阶段的推进,在高中阶段增强对学科的兴趣、对专业的初探、对行业产业的认知。
短短两年不到,位育学子在各类竞赛中已崭露头角: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一等奖,首届长三角人工智能奥林匹克挑战赛获得团队一等奖第一名,第二届交通大学荣昶杯人工智能大赛团体二等奖,第三届交大荣昶杯人工智能大赛特等奖,第四届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一等奖等。越来越多的位育学子立志走进“芯片”产业,投身国家科技发展的创新之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徐汇区便提出以科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2004年启动“光启行动”计划,建立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并成为我国首批市科技教育整体推进研究的实验区, 成功引进STEM+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培训。 近年来,徐汇科技教育更是围绕“科创后备人才培养、科学素养提升”两大核心,聚焦科创教育和科普教育的突破与探索,不断完善科技教育的长效机制,凸显科技教育的品牌特色。“十四五”期间,多所学校获科技教育奖项,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成为科创教育基地,学生在科技赛事中获奖近万项。

铸就中国“芯”
位育中学入选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