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四百五十年前, 也就是明嘉靖四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公元1562年4月24日),上海老城厢(当时称为松江府上海县)出生了一位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先哲,也是我的先祖———徐光启。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晚明杰出的科学家,中西文化融会贯通的先驱。他的一生凭着执着的信念, 凭着对社稷民生深深的情怀,凭着敏锐和特有的目光,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农学、天文、历法、数算、军事乃至音律、文学等方面,在科学、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可以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先祖必将“愈入后世,声望愈隆”。
由于先祖晚年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要,逝世后崇祯帝谥“文定”,所以我们后辈子孙均尊称他为“文定公”或“阁老太太”,外人则以“徐文定公”或“徐阁老”相尊称。
先祖徐光启儿时“矫挚,饶英分”,活泼且聪颖异常。在家庭良好的教育下,自小素怀大志:“当立身行道……治国治民,崇正辟邪,勿枉为人一世”。文定公的一生,应该是这“志向”忠实实践的一生!
文定公20岁中金山卫秀才;36岁中第一名举人;43岁北京会考中进士;同年改充翰林院庶吉士。听父亲说,文定公尽管文笔佳妙、科学上多有建树,然而,他的科举之路和仕途却多坎坷。 他正直的品行,求真务实,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方法以及忧患社稷、黎民的那种信念,于当时浮夸奢靡之风盛行的晚明官场,是格格不入的,注定必受排斥甚至打击。崇祯帝即位后,诛杀了魏忠贤等奸党,先祖官复原职,后升为礼部左侍郎,又升礼部尚书,这已经是朝廷的重臣了。崇祯五年先祖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务(机要)。崇祯六年(1633年),再加为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至此,文定公已位及人臣了。但他没有经营官场,却集中了自己最后的时间和精力,拼搏于毕生为之奋斗的科学领域。 文定公离世前的一段时间:“每日入值, 手不停挥,百尔焦劳”“归寓夜中,篝灯详绎,理其大纲,订其细节”,这是他宰相兼科学家繁忙生活的写照。不久病倒,同年十一月病危,但他仍奋力写作“力疾依榻,犹矻矻捉管了历书”, 临终前嘱咐家属“速缮成《农书》进呈,以毕吾志”,一语不言及私。
文定公为了科学事业可谓“鞠躬尽瘁”。十一月八日,一代哲人逝世,终年72岁。 崇祯帝闻讯停朝一天, 特为先祖赐祭,追赠为太子少保,谥“文定”,并派遣专使护送灵柩回归故里。
(作者系徐光启第十三世孙)

光前启后耀千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