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修龙
这几天,办公室靠门口的桌子上,放了一个醒目的红色大方便袋, 里面装满一包花生果。这是前段时间,一位要好的老乡,从合肥回沪特意给我捎来的,当接到这包沉甸甸浸满乡土气息的家乡特产时,打开瞬间感觉到无比的亲切,握在手心一颗颗都似曾相识。 不经意在里面扒拉两下,“哗哗” 声中好像在找寻自己几十年前落下其间的身影。
这段时间,当有人来办公室,总是盛情邀请品尝,十分自豪且显摆说道:“抓一把尝尝, 老家才带过来,新鲜出土的! ”
花生,在老家安徽,对于地处江淮之间水稻种植区域来说算得是经济作物,只要是旱地就可以,田间地头和墙角屋后都是勤快农家主妇们大显身手的场地。 由于它种植方便,维护简单,收入快捷,深得农人的欢喜。
生活中它味美实惠,好酒者,宁愿无荤,必要一盘油炸花生与酒相伴。 昂头仰脖一杯下肚,紧跟几粒伴在唇齿间的佳品,是何等的惬意。
在孩童们眼里,它是放学饿肚子时充饥绝佳品之一;在妈妈的口中,它也是换取家用,补贴零花来源之一。
花生还是农村人给城里亲戚朋友一样省钱又体面的礼物,来自田间地头的产物,既经济又实惠。
花生在江淮地区一般4月份播种,8—9月间成熟。 花生秧茎秆有些黑印,叶子许多斑点,预示着此时泥底果实已经成熟了。 每年收获季节赶上子女们暑假在家,作为家里一员,这个活计大人小孩都能上阵,蹲着或坐在田间把一束束花生秧从地里连根拔起(沙土地), 遇到粘土的地块就要一个劳力在前面挖, 后面扒,顺手把粘在上面的泥土抖落下来,集中放在一起算是完成起花生步骤了。 那个时候年纪小嘴馋,新出土的花生扒出来,迫不及待地用满是泥巴的手剥开往嘴里送,半天下来嘴里裹满泥沙,大人看着训斥“嘴馋”。当然最好吃的,也是最期待的,晚上回去大人在煮稀饭的大锅里蒸上一盆,全家一起尝个鲜。
花生收到家,晚上全家围坐一起,把一颗颗花生从秧苗上摘下来,一晚上双手并用,往往累得腰酸背痛,那时村里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都是摊晒的花生,一块块空地都是晒场。 不要小看不起眼的花生,家里的很多开销还要指望这一季收成。 孩子们的学杂费,亲戚来往的人情,还有一亩三分地里农药、化肥出处。
冬天夜长,老家每家每户串门,总是这样的一副画面出现在眼前,昏暗的灯光下,孩子们趴在桌上写作业,家长们坐在一起,每个人腿上都有一盘花生果,一边聊天两只手还在不停地动作,这叫剥花生,剥出来花生米拿去换钱,壳子烧火,还记得在生产队时候,每家每户分回来烧火花生壳里,总有几粒漏掉花生米在里面,孩子们放学到家看见都会在箩筐里翻找。
花生大大小小,它们的形状相似,有独粒,两粒果实最为常见,三连贯算是比较稀罕,我们叫“大公鸡”,四粒连在一起的少之又少,获得一颗无比开心,揣在兜里到处炫耀———比大小。 现在想起来感觉可笑,其实味都是一样一样的,也许这就是童趣吧。
默默奉献的花生,你真是一个造福于百姓的食物!你那鲜甜可口的味道足以让我回味无穷。

家乡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