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殷志军 徐喆衎 陆翔
她,徐汇区华泾乌泥泾村民,本土本乡,以先贤黄道婆引以为豪, 数十年来,她舞动钩针、棒针,在编结世界里闯出一番新天地,艺高人慈、乐做公益,“编结达人”美誉在社区传播。
坐在记者面前的沈玉兰纯朴、自信,带着下午去华育中学的编结手工课教材和实物, 匆匆地接受采访。她早年在国企做过建材营销, 二十年前投身社区, 成为明丰居委社工,担任妇联、计生工作。 社区工作重在人与人之间真诚沟通,互相理解、支持,不料想, 沈玉兰的编结艺术让小区居民羡慕不已。“来料免费加工”,悉心传授技艺,互相学习交流,使沈玉兰与居民们走得很近,社区工作的难点、痛点自然也在“编结友情”中释然而解。头饰、胸针、靠垫、围巾、帽子、婴儿小鞋子……在装点居民生活的同时,也栽下了友谊、幸福的“种子”。
2008年, 在民众倡议和领导支持下,沈玉兰毅然成立了华泾镇编织社, 担当社长的她带领十余个居委的五十余名姐妹,用爱心编结从事着公益事业。 徐汇与西藏萨迦县是友好结对城区, 编结社每周数次活动,每年5、6月间,总会将近百件围巾、头饰、帽子等编织品搭上邮政列车寄往藏区困难人民手中。 此外, 编结社成员还主动承担社区自治项目,长年与社区里永康、久康养老院老人结对子,每年敬老节前夕,也会送去钩编的毛线康乃馨、 玫瑰花、靠垫、手套等慰问老人。 有时候,她们还加班加点, 用更多毛线编织品慰问社区里留沪过年的保洁员、困难老党员。
“这个事情必须坚持做, 十分有意义。 ”沈玉兰坚定地说,她个人觉得,从小深受黄道婆“衣被天下”精神洗礼,现在做的这些与先贤差距很大,但会默默地践行,传承非遗文化,播撒美好幸福的种子。
“怎么这么漂亮、时尚!帮我也钩一只包包。”沈玉兰面对邻里亲朋的求助,总是乐呵呵地欣然接受,不过手工制品,要慢慢排队等。她说,市面上的大品牌手工编织包,对于织法,她端详一二,几乎能立马“复制”,且成品的钩编样式亦不输品牌包,难怪大家竖起大拇指夸沈玉兰:“我们身边的‘黄道婆’”!
沈玉兰近二十年勤奋、扎实、高效、亲和的工作作风赢得了社区干群好评, 难怪当天退休日, 小区居民有的要K歌欢送她,有的请她聚餐纪念一下,还有当天下午华育中学的几位同学的授课,日程满满,精神世界十分富足。
在沈玉兰的悉心传授、带教下,编织社的作品作为华泾非遗项目,出口过中东地区国家;她的个人作品《乡恋》曾获上海市第十二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徐汇华泾杯”手工纺织编织作品大赛一等奖;2018年华泾手工编织作品大赛服装类二等奖。

“玉兰”芬芳慰先贤
走近社区“编结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