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闻铭
梧桐暖阳,红瓦白墙,在跨越百年的武康路上有一处小而美的开放式弄堂———武康路391弄。 在这里,居民、商铺、名人故居共存,新潮与复古、时尚和烟火气交织,吸引众多游客驻足。 然而,“网红”也有烦恼:居民需要安全安静的居住环境,商户渴望人流如织充满活力的经营空间,不同的诉求指向了一个问题———弄堂大门要关吗?
关门还是开门,这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 法律允许吗? 技术可行吗? 安全与开放之间有平衡点吗? 为此,居民、商户、街道、区级各职能部门坐到一条板凳上,共同协商解决之道。 最终,在技术加持下成功“关闭”了大门,打开了彼此的心门。
“关门”的背后看似是技术赋能,更为深层的却是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发挥了支撑作用。 近年来,徐汇区积极推进“片区一体化”治理模式, 破解社区治理难题,有效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为徐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的“群众身边的理论大课堂”,“新思汇” 第三季第五讲聚焦徐汇区“片区一体化”治理新模式, 探访湖南路街道武康片区,结合理论学习研讨形式,深入探讨如何有效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
在研讨环节中,武康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柏祖芳表示,类似“一扇门” 的冲突在其工作中时有发生,然而,单靠居民区甚至街道层面是很难解决的,基层需要更多资源下沉,更需要有效的体制机制作为支撑。
“片区一体化”治理正是徐汇区开出的“药方”。 湖南街道武康居民区包保领导、湖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李岩介绍,片区治理,即将街道划分为四到五个片区,构建起街道、片区、居委、小区、微网格“五级网络”。 以片区为落点,将街道及职能部门资源下沉, 扁平化管理。“原来是各条线一根针插下去,但有时插不到底。 现在是条块联动,短平快处置,一杆子到底。 ”
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汪仲启副教授认为,片区治理是一种党建与行政融合的创新机制。 在应对“网红弄堂”、武康大楼等综合性治理难题时, 过往的“街居体系”“条线体系”“网格体系” 往往会带来不同层面的治理错位。 比如,街道治理幅度较大,作为托底单位难以及时响应每个需求。 居民区治理幅度小, 但却无权干预沿街商铺、商务楼宇等治理对象。 再比如,条线各管一摊、网格只能针对具体事务……然而,片区治理恰恰作为一种补充,以组织形式缝合了治理缝隙。
条块结合是政府管理的一个主要特征,条块分割也是治理体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在基层治理体系中,“片区一体化” 治理模式能否让“街道吹哨、部门报道”更高效更可持续?对此,李岩主任回应:“片区治理是有组织架构的实体化运行。 首先,片区党委兼任片区长。 其次,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固定在对应片区内,定人定岗定责。这就让‘块’的事情变成‘条块’共同的事情,‘你’ 的问题变成‘我们’的问题。 当然,过程中也要守好边界、做好平衡,既要‘携手同行’也要‘自力更生’。 ”
汪仲启副教授表示, 片区治理的亮点恰恰在于, 它不是在街道和居民区中间增设新的机构,而是党建引领,以一种正规化的、偏刚性的议事协调机制, 有效动员行政资源, 齐心聚力解决基层治理难题,最终达到惠民、汇民心之效。
据了解,目前湖南街道各片区已明确治理方向,下一步,徐汇区也将进一步深化“片区一体化”治理模式。 我们期待着,这一新模式能够为更多社区治理难题破题,为“建设新徐汇、再造新徐汇”注入新动能,为上海这座人民城市增添活力和魅力。

“新思汇”第三季第五课开讲啦
徐汇区以“片区一体化”推动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