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阳春三月,正是藜蒿盛产的季节。 家乡有句俗语:“一月藜,二月蒿,三月四月做柴烧。 ”说的是吃藜蒿要看时节,吃藜蒿要趁早。 过了时节就只能当柴烧的杆子。
藜蒿是一种野生植物, 根茎肥大,富含淀粉,营养丰富。 在我们九江有句俗话:“鄱阳湖的草,九江人的宝”。 说的就是藜蒿。 经过一个冬天的沉淀,藜蒿在春天变得更加肥壮脆嫩,只要轻轻一折即断。 藜蒿的香气,是独特的,仿佛蕴含了春天万物初始的精气,也洋溢着绿水的清澈。 在所有蔬菜与腊肉的组合中,要数藜蒿达到了最高境界。 咸香柔软的腊肉,配上藜蒿独特的淡香。 吃上一口,唇齿生香,回味无穷。 是九江人招待外地朋友的首选菜。
不过藜蒿的香气又是极端的,如同野葱、香菜,带着强烈的辛香。 喜欢的人爱不释口,不喜欢的人捂鼻逃走。 藜蒿可凉拌或炒食,清香而脆嫩,还有清凉、平抑肝火,预防牙病、喉病和便秘等功效。 中医认为其味甘,性平,微毒,可清热、利湿、杀虫。 据《本草纲目》记载:其根茎不仅味美可口,香甜脆嫩,并且具有补中益气,生发乌发,久食有令人耳聪目明,延缓衰老等功效。
小时候最喜欢吃的菜就是藜蒿炒腊肉,一到春天,母亲把在野外摘好的黎蒿根茎上的嫩叶摘除, 将嫩茎掐成一小段一小段,用清水冲洗干净,撒了少许细盐的清水里浸泡几分钟。 随后母亲将晒得红红的腊肉用刀切成片, 先把肥肉片下锅快速翻炒,旺火炒出腊油后,再倒入剩下的精腊肉片一起翻炒。 最后将洗净的藜蒿和腊肉爆炒,撒上细盐、味精,再挖上一小勺剁椒, 便大功告成。 藜蒿青绿脆嫩香甜爽口,腊肉金黄醇香柔润,且有一股特别的清香味道诱惑人的食欲。
自古以来藜蒿一直享有“登盘香脆嫩,风味冠春蔬”的美誉。 在《神农本草经》中,藜蒿被列为野蔬上品。 食后有开胃理气、 神清气爽的功效。 据传元朝末年,朱元璋与陈友谅为争夺天下,曾在鄱阳湖周边大战十八载春秋。 有年春天,朱元璋被陈友谅的水军围困于草洲上,半个月过去,船上所携带的蔬菜全吃光。朱元璋数天未食蔬菜,食欲大减,人也日渐消瘦。 伙头军着急之际, 忽然发现草洲上生长着一种碧绿的野草, 便随手扯了一根嫩茎嚼了一下,立时觉得满口生香,清脆爽口。 伙头军灵机一动,采摘了许多野草,去其叶,择其茎,与军中仅剩的一块腊肉皮同炒。 当这道香飘四溢的野蔬端上桌后,朱元璋食欲大动,吃后连声叫好, 精神振奋, 后来一举挫败了敌军。朱元璋大喜,遂赐名此草为藜蒿。当然这只是个传说。
除了藜蒿炒腊肉, 藜蒿粑也是家乡的一道美味点心。 母亲将新鲜的藜蒿嫩叶洗净后,用开水焯一道,再剁碎和上糯米粉、白糖,揉成饼状。 在刷了猪油的铁锅上,小火慢慢煎制,直到满屋子飘满沁人心田的缕缕蒿香。 藜蒿粑被煎得绿油油、金灿灿的色泽,便可趁热出锅。 刚一出锅,我们姊妹几个都围在灶边抢着吃,那金黄酥脆的外表一咬开, 里面就是色泽墨绿,软糯香甜,藜蒿粑里那种独特的清香沁人心脾,味道更是香软可口,特别好吃,尽管有点烫,但我们几个还是一个接一个往嘴里送。
如今母亲老了, 很少自己动手做藜蒿粑, 即便想吃也总是从超市或菜场里买些藜蒿粑回来吃, 可我怎么也吃不出母亲制作藜蒿粑的味道, 记忆里藜蒿粑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母爱的味道,味蕾上那缕清芬、微苦而又有些甘甜的味道,就像母亲那无私的爱随着岁月积淀而愈加悠长。

美味藜蒿醉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