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比利时
1928年,21岁的张充仁离开土山湾闯荡天下。 他在电影公司画过布景,主编过《时报》的“画刊”,却始终觉得这些工作和自己的人生期望相距太远。 于是他开始为求学欧洲进行艺术深造的梦想四处奔走, 并得到了很多贵人的帮助,如马相伯老人,义父母谭容圃、 洪璋夫妇,“中比庚子赔款奖学金”中方代表褚民谊,比利时驻沪领事馆的艾思仁(Joseph Hers)等。1931年,张充仁凭着自己的美术天赋和优秀的绘画水平, 以优异成绩考进了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高级油画班, 并申请到了中比庚款奖学金。这年8月,他离沪远赴比利时留学。
张充仁在比利时求学拼搏整整4年, 完成了自己定下的求学目标, 在绘画和雕塑方面获奖无数, 毕业时荣获比利时国王亚尔培金奖和布鲁塞尔市政府金质奖章。他绘制的油画《凉风动荡》,在1933年夏季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油画风景赛上荣获首奖,并被美院院长亲自指定代表该院参加1935年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 对一个正在求学的外国学生来说,这是一项很高的荣誉。
留学期间, 张充仁还结识了比利时漫画家埃尔热, 二人成为一生挚友。 张充仁在埃尔热系列漫画《丁丁历险记》的创作中多次相助,曾以“中国张”的形象出现在《丁丁历险记》中,甚至连主人公“丁丁”的名字也出自张充仁之手。
充仁画室传承土山湾画馆衣钵
开风气之先的土山湾画馆,不仅标志着西方美术教育在中国的开启,也揭开了新型美术教育方式———中国画室教育的序幕。张充仁从小深受土山湾画馆美术教育的熏陶,长大后又直接受到西方美术教学的浸润,对画室教育的认识既有深厚感情,又有实践经历,因此,回国后办一所画室的想法油然而生。
1935年10月,张充仁从比利时留学归国。 次年2月,他即在上海举办了归国艺术展览。这次展览共展出油画、 水彩画、炭画、泥塑、铜雕等作品80余件,8天展期共有4000余人参观,其中有孙科、蔡元培、吴稚晖、吴铁城、叶恭绰、梅兰芳、丁悚、徐悲鸿、汪亚尘、刘海粟、潘玉良等众多名家;展品售出了20余件,其中油画名作《凉风动荡》被孙科以750元高价买下。蔡元培为展览题词“精心果力”,徐悲鸿题词“后起之杰,希望无穷”,刘海粟题“充仁兄能在大理石上表现人类的苦闷,能在颜色里表现大自然的秘密”。 张充仁归国开展一炮打响, 从此在沪上立稳了脚跟,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归国画展大获成功之后,张充仁立即投入充仁画室的紧张筹办之中。 1936年5月,国内第一家集绘画、 雕塑教学和创作于一体的私人西洋画室———充仁画室, 在上海卢家湾劳神父路608号(今合肥路592弄25号)诞生了。 除了承接雕塑、绘画业务,充仁画室主要开展美术教学活动,采用和土山湾画馆相似的教材,以及因人施教、 个别辅导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充仁画室创办不过年余,抗日战争就全面爆发了,张充仁在繁忙的创作和教学之余,竭尽所能地为抗战呐喊。他创作了大量绘画和雕塑,既传递了上海沦陷时期百姓生活的艰难,也宣扬了抗战将士英勇战斗的威武阳刚之气。 淞沪抗战期间,上海难民陡增,上海难民生产消费合作社发起文艺展览会为难民募集生产基金, 号召艺术家义捐义卖。书画、雕刻、电影、戏剧等各界纷纷伸出援手,各推举一人负责征求义卖作品支援难民,其中“雕刻由张充仁征求”。
在土山湾画馆于1951年停办后,充仁画室依然吸引了不少艺术青年,一直坚持到1966年。充仁画室前后存续长达30年,培养了300多位艺术才俊,其中不乏以水彩画著名者,使得从土山湾画馆开始的水彩画艺术得以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来源:徐汇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