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我正在书房看书,忽闻窗外蟋蟀声。 住在9楼怎么有蟋蟀声? 我放下书,走到窗前,拉开窗帘,一道强光照在阳台的花盆上,机警的蟋蟀不叫了。 在一旁拖地的妻子见状,问我是否听到了蟋蟀声,我说是的。 她告诉我,这蟋蟀是她从老家捉来放养在花盆里的。 原来这蟋蟀是妻子放的, 我索性倚在窗前等候它们发声。 不一会儿,它们就又开始“唧唧”的欢唱了。
蟋蟀,老家人称之为蛐蛐。 小时候,我家屋后种了一块黄豆地, 每到中秋节后,黄豆就成熟了。 父母把黄豆割倒,便见无数只黑黝黝的蛐蛐在割完黄豆地里的杂草间蹦来蹦去。 它们在黄豆地里汲取了夏秋两季的营养,长得很肥,叫声很响。 那时我们贪玩,放学回家,约上几个小伙伴拿着透明的玻璃瓶,跑到屋后黄豆地里捉蛐蛐。 地里的蛐蛐鬼得很,一听见动静就不蹦不叫了。 这时就要停下脚步,蹲在哪里耐心地等它再叫。 为了捉到蛐蛐,我们都不顾污泥弄脏鞋袜和衣裳,但回家少不了被大人骂。 把捉到的蛐蛐小心翼翼地放进玻璃瓶子里,当着宝贝似地带回家。 到了夜晚, 瓶子里的蛐蛐一个个地鼓起肚子,振动翅膀,“唧唧”地叫个不停。
瓶子里几只蛐蛐叫声显得特别美,比旷野里听到的更好听。 它们的叫声也引得
躲在厨房的蛐蛐,开始往放玻璃瓶的桌子底下蹦。很快我感觉桌底下有蛐蛐的叫声,放下手中的铅笔,循声去寻,果然,放旧书的篓子里有两只蛐蛐,正翘着尾巴,卖力地与瓶子里的蛐蛐在赛歌。
蛐蛐是古老的昆虫,《诗经》中的“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就是古人对蛐蛐生活习性总结。蛐蛐能鸣善斗,自古受人喜欢,被人饲养。 据说,一只好的蛐蛐,能卖过一头牛的价钱。宋代大文豪苏东坡、 大书法家黄庭坚以及文学大师曹雪芹等也都喜欢养蛐蛐玩。 据记载,饲养蛐蛐始于唐代,当时无论朝中官员,还是平民百姓,人们闲暇之余都喜欢带上自己的饲养蛐蛐,聚到一起斗蛐蛐。千余年延续下来, 斗蛐蛐逐渐发展成一门内涵深厚的休闲文化, 我国好多地方有斗蛐蛐比赛,《聊斋志异》中有一篇《促织》讲的就是宣德年间宫中风靡斗蛐蛐的神奇故事。
近日我编了一期副刊, 插图就是齐白石一幅斗蛐蛐的图。 画面是一只倒下的花瓶,旁边是一只玻璃盘,两只蛐蛐在玻璃盘里,相互施威、恫吓,随时都有扭打的可能。齐白石这幅斗蛐蛐的图, 看起来用笔虽然简练,却生动传神,几笔勾出了两只蛐蛐准备开打的画面,有声有色,趣味悠然。 据说齐白石的一幅蛐蛐图卖了200多万, 真是值钱的小蛐蛐啊!
夜伴蛐蛐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