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译笔让生命开出花
1938年7月, 杨苡离开了动荡不安的天津,来到昆明西南联大继续求学。不久萧珊也来到昆明, 成为杨苡的同学和好友。杨苡与巴金的通信一直持续着,她在信中讲新的大学生活,以及生活中一些琐屑的细节和感悟,比如“看见了月光想哭”。巴金安慰她大概是思念家乡,并叮嘱她设法排遣:“你现在是个大人了,应该‘大人气’才行。 ”
在昆明,她与巴金有了第一次见面。当时巴金到昆明看望萧珊,杨苡这才见到了神交已久的“巴先生”。 有趣的是,在信上敞开心扉交谈的彼此,“一见面之后非常窘。”但告别之后,两人又开始在纸上通过洋洋洒洒的文字惬意交流。
只可惜杨苡仅在西南联大读了两年,便因为结婚生子而不得已中断学业。休学在家的杨苡总是忙于带孩子和操持家务,一度陷入迷茫,好在有巴金写信鼓励她:“人不该单靠情感生活,女人自然也不例外。把精神一半寄托在工作上让生命的花开在事业上面,也是美丽的。 ”
巴金自己爱翻译,也鼓励杨苡拿起译笔来。
在巴金的鼓舞下,杨苡打算翻译《呼啸山庄》。她早在天津读中学时,看了由小说改编的电影《魂归离恨天》, 被深深吸引住。后来,跟随丈夫赵瑞蕻在重庆中央大学借读时,她在图书馆读到英文原著Wuthering Heights,萌发了翻译此书的念头,并写信告诉了巴金。
巴金收到信后很高兴,还提出要帮她出版译作。
在这之前,梁实秋曾翻译过这本书, 把书名译为《咆哮山庄》, 杨苡对此不以为然。 1954年春,在一个疾风呼啸、风雨交加的夜晚,看到住所外面荒凉的花园,杨苡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当年约克郡旷野附近的那所古老的房子里,嘴里不知不觉地念着Wuthering Heights,苦苦冥想着怎样确切译出它的意义,忽然间灵感乍现, 她兴奋地写下了“呼啸山庄”作为书名!
翻译完成后,巴金兑现了之前的承诺,交由他主持的平明出版社出版了《呼啸山庄》。(未完待续)
巴金是她的人生指路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