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分钟的电影没有一句对白, 却让人无比动容。
电影《只此青绿》改编自同名舞剧,讲述北宋18岁少年王希孟绘就一幅15米长卷《千里江山图》后消失人间……电影从当前的画卷打开,一路追寻绘画人的踪迹。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少年?画了一幅盖世的作品,之后怎么就杳无音讯? 影片用蒙太奇手法,以舞蹈艺术从长卷画中叠现出年少的希孟创作此图的过程,以及这幅传世名画背后的动人故事。时而现代人的探寻,时而宋代的希孟在创作,仿佛是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
这部最具纯艺术气质的影片,把舞蹈艺术用影像的介质进行再度创作,在真实纪录的基础上做到亦真亦幻,人物形象依托于舞蹈、音乐、美工等来刻画。比如希孟在水中舞蹈的一段,青绿色的远山朦朦胧胧,映托出希孟白色衣袂,那轻盈飘逸、遒劲豪放的舞姿, 在既铿锵高亢又舒缓低沉、 既悠扬婉转又震撼激越的音乐中,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享受。
全片分为“问篆、初见、唱丝、听雨、寻石、习笔、青绿、淬墨、苦思、入画”十个章节来诠释主题,那就是:这位少年来自哪里,又去向何方? 每个章节所呈现的舞蹈艺术造诣,无论是希孟的独舞还是用宋代仕女幻化成图中景物的群舞,都把人物的内心思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其中思古的和典雅的美学语言,抒发出的情感、情调、情怀,皆糅合于希孟少年风骨与画作的气魄之意境中,营造出了素雅高洁、气韵悠长的氛围,从而解读了编导者所要追求的剧情简单、人物鲜明、节奏紧凑、让艺术潜能尽情发挥之效果。 尤为突出的是,片中对于《千里江山图》的呈现,不论是画卷之徐徐展开,亦或是画卷中山峦河流、村庄田野等细节的极尽描绘,都令观者仿佛置身于这幅传世名画之中:春天,织绢人养蚕制丝,春雨绵绵是温润的;夏天,翰林院的学生们头戴簪花,手拿蒲扇,一种欢乐感扑面而来;秋天,竹林深处,制笔人的精气神都融进了笔里;冬天,制墨人在冰天雪地的山洞里如火如荼地制墨,铿锵有力……
该片在忠于舞剧原作的基础上, 在电影中重新设置镜头与舞蹈之间关系, 巧妙地运用影像特有的叙事手法和视觉语言,将情感线索、 历史背景以及文化意蕴进行了更加细腻和深入的挖掘与展现。 影片里每一位舞者都是作画人,又都是画中人。画中每一处微小的景观都被放大, 是舞者的背景板,也是希孟的灵感来源,非常微妙地教会了观众如何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 所以,观众对该片的评价为:只此青绿,这很中国。 因而契合了影片的主旨:此画,与天地众人共绘;往来者,但见青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