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 主旋律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震撼上映。 这部片子是志愿军系列的第二部,影片聚焦在抗美援朝时期的铁原阻击战。 这场战斗被称为抗美援朝最惨烈的战斗之一。 鏖战之后, 志愿军原来9000多人的兵力,只有700人存活,这次战斗也成功阻击了联合国军的疯狂反扑,可以说这是段波澜壮阔、悲壮惨烈的抗美援朝岁月。
当你坐在电影厅里, 灯光一暗, 大银幕上战火纷飞的场面就呈现在你面前, 你零距离进入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坦克碾压、 炮弹轰炸的场面十分真实,观众若在其中,不仅是观看者, 如同参与者一般置身战场。 为了让历史得到更真实地展示, 影片用全景式的镜头进行展现,镜头之下,双方实力差距的悬殊被真实看到, 但志愿军真正用血肉铸造起的长城,实现了逆境之中的突围,避免了整场战争的局势被逆转。
“文戏武拍,武戏爆拍。”影片不仅有稳准狠, 短平快的战争场景,抓住“以点到面”这一个叙事方法,从“李想回家”这个小故事切入,草蛇灰线,既揭晓了第一部李晓身世的伏笔,又迅速展开了这一部中最核心的铁原阻击战的故事, 你在残酷战争中, 也能看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羁绊, 你通过微观个体更体味激荡的大时代命运中小人物的沉浮与坚守。 李想一家三口刚团圆, 又在战场上诀别。 妹妹递给哥哥军用水壶,水壶上插着一朵小花。 送妹妹离开前线,李想拿出爸爸给的糖,糖塞到妹妹口中, 糖纸留给自己。 他从作战地图本中,取出糖纸和小花,舔了一口糖纸,轻轻放下,最后他举起红旗,引爆了炸药,壮烈牺牲。 这些在生活中是普通场景, 在战火雷鸣中倍觉温馨。 花香是浪漫, 糖是甜蜜,为了幸福的日子,最可爱的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人文关怀的手法,细腻的情怀,不仅直面了战争的残酷与突然, 更让观众完全没有任何精神压力和理解负担地沉浸在故事中。 这些画面也有着导演的人文价值, 也许导演陈凯歌本身就有着浪漫情怀, 在他的片子中若有若无地会体现人文价值。 当然有的时候,会觉得教条式,不过在刚性元素爆棚的《志愿军2》中,却觉得正好,红旗为什么那么红,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它。
《志愿军:存亡之战》以磅礴的气势、 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历史内涵, 展现了这群英勇士兵不畏艰难、 以身报国的精神。 影片中有个场景,现代的年轻人通过VR技术体验战争,当他摘下VR眼镜的那一刻,坐在影厅中的你也沉浸式地投入了这场体验。 历史与现实在那瞬间联系起来, 这不仅增加了影片的深度和意义, 也唤起了我们对和平的珍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