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万好
在开国大典的隆隆礼炮声中,我来到了这个世界。
75年的人生, 如同共和国一样,既有艳阳高照的日子,也有风雨袭扰的岁月。
我家世代贫农, 却有读书的习惯,可谓耕读之家。兄妹七人、 全家十一口, 生活甚是艰难。可父母时常对我们兄妹说:“只要你们肯读书, 将来有出息,我俩就是讨饭,也要供你们读书!”毛主席曾说:“工农及其子女有享受教育的优先权。”好在那个年代, 我们贫下中农子弟读书是花不了几个钱的。 上小学,学杂费全免,只买几本书和几张白纸自钉几个作业本就行了。上中学和大学住校,不但不收住宿费, 连伙食费也由国家助学金解决了。记得1964年我在安徽名校芜湖一中读高中,冬季江城芜湖特别冷,我一件旧棉袄又小又破, 班主任张老师看我冷飕飕的样子, 叫我写个报告,他在上面签个意见,然后找学校总务主任批个字,我领到了5元临时生活困难救济费,做了件新棉袄,穿在身上暖乎乎的。三年高中,我生活虽艰苦,但精神却很充实,学校大家庭温暖着我, 共产主义理想的光辉照耀着我。我学习刻苦,成绩也较优秀。
在我的成长历程中, 虽也有饥肠辘辘的时日和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心力交瘁的岁月,但我毕竟读完了小学、中学和大学,走上了工作岗位。 先到中师学校当教师,后进县直机关当干部。 由于工作勤奋,又能搞点文字,我得到了组织的信任和社会的认可,成了县里一名中层领导干部,数次被评为学校和县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 受到了精神和物质奖励。 一个世代贫农的儿子,成了共和国一名国家干部,我无比自豪和欣慰。
2009年,我从县直机关领导岗位上退下来, 身体还很健朗,我想国家和人民培养了我, 退休后光老有所养、 老有所乐是不够的,还必须老有所为。
“教育”与“宣传”是我之所长,也是我之所好。我先是在本县一所民办中学当顾问兼党支部书记, 凭借自己曾在中等师范学校当十年教师和教学领导工作积累的经验, 我倾力“顾问”学校的一切工作,当好办学参谋。 后又受聘县报当业务指导, 凭借自己在县委宣传部多年的新闻实践, 我倾心指导年轻记者、编辑采访、写稿、编稿。再后来, 我担任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团团长, 像当初在师范学校当教师一样,我认真备课,给全县青少年学生、机关青年干部、企业青年职工讲课, 对他们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思想道德等方面教育。由于主题鲜明、事例充分、逻辑严谨,受到一致好评。 我被安徽省芜湖市关工委评为“优秀报告员”、全市“百名最佳五老”。 有人哀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我要说:“只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我决心趁无限好的夕阳, 抓紧落日之前的时光,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再做点贡献。
75年,共和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我从一名翻身少年到知识青年, 再到有为壮年和如今献余热的老年。
我与共和国同岁, 我与共和国同行。 我心快哉!
同岁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