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志华
苏轼一生仕途偃蹇, 历经迁贬, 四十五岁由湖州知州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写下名作《定风波》, 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小序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先交代时间、地点、前因后果:雨具先去,表明他和同行者对下雨是有准备的, 但一旦下雨,同行者还是仓皇失措,而自己从容淡定, 没觉得下雨有什么可怕。这里,他看透人生和自然,阴晴冷暖是变化的,有雨必有晴,所以下雨时没必要惊慌。果然, 不一会儿天转晴了。 由此, 人应该坦然面对自然阴晴雨雪的变化。
且读原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需要反复吟诵, 其抑扬顿挫,节奏感强,唯有在吟诵中才能品出味道。
开篇写雨景,若将“莫听穿林打叶声”改成“莫听刮风下雨声”, 如此一改, 韵味差远了。“刮风下雨”, 只是陈述一个事实,“穿林打叶”,却呈现具体场景,有声响,有动作,表现出雨点唰唰地滴落过程。 而“莫听”两字, 既有不要听、 莫怕听之意,也有不管它、任凭它之义,任凭雨下得多大, 我自淡定从容。“何妨吟啸且徐行”,“徐行”是慢慢走。下场雨慌什么,再大的雨也会停止, 不妨缓缓地冒雨而行。所谓“啸”,是借用魏晋大名士谢安爱吹口哨的典故,表现潇洒、自在的神态。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骑马还自在稳当, 何况还有一件蓑衣呢!雨具、 蓑衣不是被随从先拿走了吗?其实,苏轼说的是心灵的蓑衣。下面“一蓑烟雨任平生”,按字面理解,有了一件蓑衣、一顶斗笠,足以避风挡雨,深层里却是象征对人生的风雨早有心理准备。 人生之路有磨难, 有风雨,不可怕,怕的是没有心理准备。苏轼有了心灵的蓑衣,随时准备迎接风雨。“一蓑烟雨任平生”,反映出苏轼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
“料峭春风吹酒醒”,刚刚下雨,把衣服打湿了,觉得有点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一会儿雨过天晴, 温暖的阳光就在前面迎候着。处在挫折磨难中,别悲观失望, 要坚信一定能走出困境。“回首向来萧瑟处”,这里的“萧瑟处”,就是前面所叙的穿林打叶,刚才不是下雨吗,最终“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切又归于平静。在自然界,雨和晴是再常见不过的气象了, 雨晴变化,周而复始。 同样,人的一生有得意,也有失意,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无风雨” 可贵,“也无晴” 更是境界,“宠辱皆忘”, 才算真正步入人生的化境。
朱光潜先生说过: 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 人生倘若每件事都尽善尽美, 着实没有趣味。 苏轼一辈子虽没在政治上得意过, 却是一个雷打不动的乐天派。无论入世出世,他自始至终都有一副豁达的态度,“一蓑烟雨任平生”, 正是他的人生哲学。

一蓑烟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