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凉好个秋。 晨曦的阳光清澈明媚,洒在金黄的落叶上。
站在离母校不远处一眼望去,外墙上方写有“国人自主创办第一所新式中学” 十三个大字;在左右两扇大门边的墙上,赫然在目“南洋中学”这四个大字,是所有南洋人的星辰大海。在它的后面是一幢行政办公的“自主楼”高大新颖的建筑。 两边分别是高中部的“求实楼”和初中部的“好学楼”。
稚嫩文雅的学子们身着校服肩披红带伫立两侧, 面带微笑向前来参加校庆的老校友频频行礼致敬。 没走几步,直见大屏幕上在红底色的衬托下的四个醒目“欢迎回家”的大字,情韵悠长,感慨万千! 沿着小径走去,来往的行人络绎不绝。 校友合唱团站在“自主楼”台阶上,挥舞着手中的小红旗, 用高亢激昂的歌声赞美祖国, 用委婉动情的语气, 朗诵着优美的词语, 将一代又一代的南洋人岁月的故事娓娓道来, 深情地感谢母校的培育之恩。 沿着小径往前走, 有不少校友怀揣着喜悦的心情,迈着轻松的步子。 有更多的校友不停地在和老友拍照,恨不得把旧貌换新颜的校景都装进手机里。
127年前南洋中学开创了国人创办第一所新式学校的先河。 接任校长王培孙等办学先贤们以科技教学为长,爱国荣校是最突出的传统,在科教救国中而生,在科技兴国中成长。 经历了从私塾到学堂,从私立到公办,从区重点到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并逐步走上初高中一体化的探索之路。母校是培育桢干之材的学府,其中有外交斗士顾维钧, 文学泰斗巴金, 亚洲摄影之父郎静山,为国捐躯的十烈士,23位中外院士, 几十位大学校长等一大批南洋学子成为社会进步、国家强盛的栋梁之才。 望着渐行渐远的身影, 使我明白薪火传承,穿越千年……
再往前便是“育才楼”。设在“育才楼” 底层北校门出入口的捐赠点,有较多校友怀着感恩的心情为园丁奖励基金、王培孙奖学金和校园文化建设捐款。旁边静静地卧着一条火车的铁轨和信号灯。不由自主想起这个地方旁的原址曾是我的教室, 忆往昔,上课时偶尔还能听到从南站传来几声火车的汽笛声。沿着小径走去,来到“博物馆”,颇有欧式风格的建筑。 朝正门望去,用隶书写的四个“以文会友”字让我驻足观看。孙中山的铜像就安放在“博物馆”内。安放仪式在历届校友和在校师生的共同见证下隆重举行。
为了照顾我们这些年迈行走诸多不便的老校友, 特地开辟了一条直达“心灵”的电梯。走廊和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给每个楼层准备了饮用水和一次性水杯。 食堂的师傅们准备好丰盛的午餐。 在每个教室的黑板上, 写上了温馨的欢迎词和画上五彩斑斓的图案。 把书桌拼成会议桌,铺上桌布,摆上鲜花和赠给校友的书籍, 一下子让阔别多年在外的游子们找到“回家”的感觉。
“回家”的感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