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略评论的风采始于当年在上海人民出版社任编辑的父亲案头的林放杂文集《未晚谈》,那是这本书的责任编辑李涛老师赠予父亲的。
戴着老花眼镜伏案改稿的父亲见我对《未晚谈》爱不释手,便放下蘸着红墨水的毛笔对我说, 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晚报巨擘”赵超构先生,他以“林放”为笔名开设的个人专栏“未晚谈”,是1982年《新民晚报》复刊后“夜光杯”上影响很大的栏目。 赵老独特的小评论风格是针砭时弊,笔锋犀利,言简意赅,通俗平易。 你要好好研读,从中汲取有助于成长的养料,敏于观察梳理,勤于思考整理,善于提炼说理。父亲一席话,让我带着怎样写好小评论的好奇心, 换个角度深层次地品读《未晚谈》。 赵老的小评论几乎每天一篇, 都是针对当时社会的热点焦点疑点和难点,选题切中要害,观点鲜明正确,论据充实服人,剖析鞭辟入里,叙述通俗易懂。比如《折腾》,对“某些端坐在衙门里惯于以扯皮为能事的同志”大声疾呼,说出了长久闷在人们心里的话:“马拉松似的开会、 谈判和公文旅行,如此折腾,效益何来?”赵老的文章短小精悍,分量十足,凸显了他“铁肩担道义”的责任和“写就不朽文”的功力。
2003年7月, 我所供职的中国通信服务上海公司领导交给我一个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独自创办印数为一万多份的《上海通信服务报》。 多年前品读《未晚谈》 所汲取的如何观察分析、谋篇布局、字斟句酌等等养分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经过周密的内容策划和审慎的能力评估, 我于企业报创刊后的第二期开设“每月论语”栏目。一段时间运作实践, 得到公司领导和基层干部员工肯定,遂改为“银月潭”栏目,基本保持每月刊发于《上海通服报》头版。 之所以取名为“银月潭”,一层含义取自“一月谈”之谐音,“银月”是“盈月”(即一个月)的谐音,“潭”是“谈”的谐音;另一层含义是这个栏目的小评论定位于既立意要高, 又娓娓道来,忠实服务于公司干部员工。
多年的基层调研、 深入思考和提笔实践,让我觉得,要写好小评论,“三个坚持”不可少。 一曰坚持思想性,善于从事实的实际出发, 力求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 并把它置于特定的发展阶段,或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深入挖掘剖析其普遍意义; 思想性要与针对性、深刻性和政策性有机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和政策水平,以及观察分析企业各种现象的能力。二曰坚持说理性, 评论的核心就是层次分明地说理, 按照思维逻辑和事物规律, 剥笋似地有序表达; 围绕总论点,以对问题的分析论证为依据,起承转合,前后呼应,层层深入,文理通畅,别人看不出的问题,评论指出来了,别人想不明白的道理,评论说清楚了。三曰坚持通俗性,企业的读者情况各异,因而一定要把小评论写得通俗明了,进而收获成效; 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努力方向是: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谈,不谈!即便是非说不可的老话,也要做到“老话新说”。
针对干部员工对中国通服“上善若水的乙方文化” 和上海通服打造百亿级卓越绩效企业两者之间关系不甚明了的现状,我撰写了小评论《“上善若水”与“百亿级”》,从靠文化凝结“创新灵魂”、靠文化缔结“心灵契约”、靠文化编结“服务网络”等方面,简明扼要地阐述“上善若水的乙方文化”是上海通服打造百亿级卓越绩效企业的有力推手和坚固基石。 基层干部员工在班组学习会上阅读这篇文章之后普遍反映篇幅虽不长, 却有助于他们厘清了模糊认识, 坚定了实现发展目标的信心。这使我颇感欣慰,亦从心底感谢《未晚谈》给予我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剖析现象的启迪。
回眸十八年的办报之路, 我撰写了一百多篇涉及上海通服各方面的小评论, 自费编印了由上海通服党委书记作序的十二万字“评论论文集”,“银月潭” 亦成为基层干部员工喜爱的企业报品牌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