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儿是背诵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长大的。在幼儿园她最好的表现是吃饭,不但按时吃完,还不会剩一粒米饭。 即使现在也是这样。
其实这是我把习惯传给了她。出生于饥饿年代的我,粮食匮乏虽然对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没有刻骨铭心的记忆, 但随着年龄增长,计划经济时代每季度去邻居小组长家领粮票的情景还是记忆犹新的。特别是如果糟蹋粮食,就会听到母亲会说“要遭雷打的”而心生畏惧。进入市场经济粮食敞开供应,可根深蒂固的勤俭持家观念还是主导着思维与行动的。 比如每天烧饭,吃多少烧多少,尤其在以前没有冰箱的夏天。其它春秋冬三季剩下的饭用来早上烧泡饭。
人在处于“饱食终日”阶段往往会忘记“饥不择食”时。我参加社会活动多,经常有饭局,见粮食浪费现象司空见惯。那些“酗酒作乐”“醉酒哭天” 者筵散人走后留下饭菜一片狼藉。有些人明明酒过数巡、菜过多味,还装作很懂科学:喝过酒一定要吃点饭, 否则对胃不好……于是加了饭,结果呢,吃了一两口便弃之……我看了真不是滋味。 他们的年龄也应该读过小学课本中的《十粒米,一条命》课文,虽然有那个年代的烙印,但孩子为抓一把米(十粒)而被打死的情节都忘了一干二净。 后来我组织文友活动时遇到吃饭,叫服务员打一盆饭,各人根据需要盛饭,要是吃不完还可以打包。
敬畏粮食就是敬畏我们的生命。“一粒粮食从田间到饭桌,农民伯伯要流多少汗、期间有多少道工序和环节、有多少人为我们服务……”这是我父亲一直挂念在嘴边的, 一旦吃饭时我手不扶碗被筷子抽, 要双手端起饭碗心怀感恩, 这不仅是家训传承,更是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生命得以延续的基础。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 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种特殊商品。 所以世界粮农组织决定从1981年起,把每年的10月16日(粮农组织创建纪念日)定为“世界粮食日”,以期引起人们对全球粮食短缺问题的重视, 敦促各国采取行动增加粮食生产, 与饥饿和营养不良作斗争。当我看到一幅荣获“普利策新闻图片奖”的照片,一位传教士手握着因饥饿而骨瘦如材的黑孩子的手时,心生悲悯又唏嘘,战争与贫穷带来的饥荒不可避免, 然而和平环境的我们更应珍惜粮食、 爱护粮食、节约粮食,永远记住“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对粮食的敬畏。
敬畏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