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 郭跃武
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有超过50%的成年人存在难入睡、 易早醒和有效睡眠时间短等失眠问题, 而持续时间较长的失眠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矫正,将会导致失眠者情绪失调、记忆力下降,严重者可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甚至造成认知功能下降等大脑功能异常。 值得注意的是,人类的有效睡眠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多者每天超过10小时,少者每天5、6小时,甚至3、4小时,只要次日精神充沛, 各项生理机能正常, 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较短的睡眠时间并不会导致健康问题。真正需要关注的是那些经过一夜的睡眠仍觉得疲惫和困倦,并且伴有心理或神经精神症状的人群。
从古至今, 失眠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人们。 一千多年前的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在《苏幕遮·怀旧》一词中写到:“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 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生动地描绘出一位夜深人静时独倚高楼,对月孤饮,借酒浇愁的失眠者形象,也反映出古代中国还没有一种有效的药物能够治疗失眠,人们只能依赖酒这种发酵产物来短暂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以期获得片刻的慰藉。
近代以降, 伴随着西方工业革命, 由德国化学家合成的一种化合物偶然之中被发现具有良好的镇静和催眠作用,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安眠药水合氯醛,它诞生于1832年,也曾被广泛地应用于外科手术麻醉。由于其安全空间太小,治疗剂量的4到5倍即可导致急性中毒, 因此,随着巴比妥类药物的出现被逐步淘汰。
巴比妥类药物是临床医学史上真正意义的第一代安眠药,有意思的是它也同样由一位德国化学家在1864年合成, 后经结构优化演变成为一类镇静安眠药,并于1904年正式对外发售。其镇静催眠作用良好,缺点也显而易见,那就是耐药性、 成瘾性以及严重的呼吸抑制。 为了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安眠药物, 世界各大药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终于在1957年由瑞士罗氏制药的一位化学家合成了第二代安眠药,苯二氮 类,即大家所熟知的安定类药物, 如安定、佳静安定、舒乐安定等。 其镇静安眠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小,安全性较高, 但仍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上市后曾高居处方药的第一位,并一直沿用至今。
二十世纪末,伴随着医学生理学和药理药的研究进展,安眠药的研发进入一个新的高峰,非安定类(苯二氮 类)药物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如唑吡坦、佐匹克隆等。 此类药物的特点是快速助眠,几乎没有戒断反应,一经上市便受到广泛好评,被称为第三代安眠药。 除此之外,临床上常用的一些精神类药品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和抗精神病药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镇静安眠作用。
了解了安眠药的发展过程及大致分类, 也就基本掌握了如何针对不同失眠问题选择相应种类药物的方法。 目前临床用于帮助睡眠的药物主要为第二代和第三代安眠药, 其中安定类大多兼具镇静作用, 适用于伴有焦虑情绪的患者, 其又分为长效和中效,长效药如安定、 氯硝安定等,适用于容易早醒的患者, 能有效延长患者睡眠时间; 中效药如佳静安定、 舒乐安定等, 可用于改善睡眠不深且伴有焦虑情绪的患者。 而第三代的非安定类药物能快速助眠, 作用时间较短, 不良反应较少, 更多用于难入睡的患者和老年人群。 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使用, 安眠药的副作用是完全可控的。 大量的医学研究表明, 长期失眠所造成的危害远远大于合理使用安眠药所带来的副作用。
尽管人类发明了一个又一个治疗失眠的药物,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依然如影随行, 高居成年人疾病排行榜的前列。 还有一些人出于对安眠药成瘾性的恐惧, 热衷于服用保健品来改善睡眠。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助眠保健品通常都是一些大脑抑制性神经递质的补充剂, 长期服用同样会产生药物依赖等副作用,却因为是保健品,反而能大行其道,所产生的问题正日益突显。 因此,如果出现睡眠方面的问题, 还是应该第一时间咨询专业医生,在其指导下合理使用处方安眠药或选择助眠保健品,才是正解。

服用安眠药会上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