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5日下午, 在上海科技馆举行的上海科普大讲坛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钟鸣教授作了题为《应对奥密克戎,我们能做什么?》的演讲。
在他看来, 在此次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期,市民变“王重阳”的概率很低,希望大家不要焦虑,同时要做好防护工作。居家症状监测方面,如果自己或家人出现气急、胸闷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如果只是上呼吸道症状,则只需居家,以避免占用医疗资源。“阳过”后3个月内不会二次感染
对于这个预判, 钟鸣作了进一步分析: 感染奥密克戎后的未来3-6个月,人体内的中和抗体将一直存在,所以保守估计,市民“阳过”后3个月内,是不会二次感染的。 如果他接种过疫苗, 疫苗诱发的免疫还会与自然免疫叠加产生“混合免疫”,进一步降低二次感染的风险。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阳过”后就不需要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因为“未来3-6个月内不易感染” 也是有反例的,目前的一个“世界纪录”,是有人感染后第20天出现二次感染。哪些症状需要就医? 如何居家康复?
此次上海科普大讲坛吸引了众多网民线上提问, 很多问题集中在感染后如何应对。钟鸣告诉大家,发热、咳嗽、乏力、咽痛、头痛以及味觉、嗅觉丧失都属于上呼吸道症状,出现这些症状时,不需要去医院。 比较罕见的症状有腹泻、皮疹、结膜炎,出现这些症状也是正常的。
居家监测要拉响警报的症状包括: 呼吸困难(比如气急和胸闷)、失语、意识混乱。 这些症状表明,病毒可能已入侵肺部,患者应尽快就医。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群体, 自己和家人尤其要注意这些症状,包括“老年人沉默性缺氧”。家里可以买一个指尖血氧仪, 正常值为96%以上, 如果低于95%,肺部就可能有问题;很多老年人的动脉血氧饱和度偏低, 如果低于平时的测量值,就要考虑去医院。
在基础疾病中, 控制不好的糖尿病和高血压、 老慢支、 自身免疫性疾病、BMI(身体质量指数)大于35的病态肥胖以及做过化疗的肿瘤患者、做过器官移植手术的患者, 都属于感染新冠后易转为重症的高风险人群,要做好症状监测,及时就医。
(转摘自2022年12月25日“上观新闻” 作者:俞陶然)

中山医院重症专家钟鸣在科普大讲坛上表示:
这个流行期“王重阳”的概率很低